注册量达27万、拥有课程3278门、在线课程学习总时长累计55万小时、线上学习人次超1000万人次……历时13年发展,“学在数字长宁”平台已成为长宁市民终身学习的不二选择。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学习成为人们重要的学习方式。早在“十五”期间,长宁区就在上海率先确立了数字化发展战略,并一以贯之直到今日。“数字长宁”20年来,在学习型城区建设和终身教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长宁区学习办、社区学院积极推进数字化学习工作,打造了“学在数字长宁”品牌,不断为市民提供了更加便捷、及时、多样的数字学习支持服务。
下午一点半,长宁区终身学习云视课堂舞蹈教师阚瑞,如约来到长宁区社区学院长宁市民学习中心,为她的《中国古典舞蹈讲座》授课做着准备。在这间宽敞的教室里,配置有云视课堂的专业直播设备。随着课程的开始,阚瑞面对镜头开始讲解中国古典舞蹈在气息、手位、步伐、手臂等方面的身韵要领和表达,同时,来自周洁舞校的优秀教师则根据阚瑞的讲解内容,在一旁进行演绎。
授课现场空无一人,但阚瑞却讲得津津有味,因为在她的镜头后面,正有560余名市民学员通过云视频直播,沉浸在这场古典舞教学之中。学员们通过手机或者电脑,不由地跟着舞蹈老师的动作舞动了起来。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能看出她们的专注和认真。
“网络舞蹈授课的信息传到群里时,我们都非常开心。通过网络直播平台,不出门就能听到、看到、学到非常棒的舞蹈知识,这种感觉是前所未有的。”课程结束后,意犹未尽的市民学员谈志毅在留言区写下自己的感受。
与此同时,长宁区社区学院在职教师严强盛的《银龄玩转智能手机》课程也在直播,近200位老年学员以在线学习的方式同步进行学习与互动。云视课堂依托上海市教委推出的老年智慧学习营资源,设立了专门课程以帮助老年人提高智能技术应用能力,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
云视课堂作为“学在数字长宁”的重要教学载体,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社区学校教育资源和场地相对短缺的问题。“云视课堂充分体现了共享的理念,教学资源通过共享,其效果得到几何级放大。学员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进行观看,有问题的学员还可以通过摄像头和话筒,向几公里甚至几千公里之外的老师提问,寻求解答,同时还支持存储回放功能,方便学员补习或复习,打破了教学的时空限制。”长宁区社区学院副院长丁海珍告诉记者。
目前,云视课堂已经上线了包括葫芦丝、朗诵、声乐基础等298门课程,其中不乏撕纸、面塑、蛋雕、西郊农民画等一批市民喜闻乐见的非遗文化传承课程。而且,在上海市教委终身教育处的指导下,云视课堂已经成为覆盖全市的终身学习在线平台,长宁区牵头的上海市终身教育数字化学习协作组每学期推出100多门云视课程,极大地便利了市民在线学习,成为疫情背景下满足上海市民学习需求的重要保障。
拥有如此便捷、高效的学习方式,离不开长宁区终身教育在“学在数字长宁”平台上的深耕细作。
2008年,为顺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市民数字化学习的需求,长宁区学习办、社区学院搭建“学在数字长宁”在线学习平台,集成了信息发布、在线学习、教学管理等核心功能。“平台上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便捷的在线学习形式,对于突破传统学习局限、拓展社区教育受众群体、丰富社区学习内容起到了显著的作用,有效提升了长宁市民数字化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率。”丁海珍副院长介绍道。
如果说“学在数字长宁”在线学习平台奠定了数字化赋能终身教育的基础,那么在接下来的几年,平台则在持续性、迭代式推进中,实现从1.0到4.0的大跨步跃升。
2013年,“1+10”区街一体化数字学习平台上线,即在区级学习网站之下为10个街镇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子平台,实现了在线学习的重心下移,学员们可以随时共享网络课程学习资源。
2015年,借助“互联网+技术”创建的终身学习云视课堂推出,打造了具有一对多、无中心、可移动、云存储和大数据特点与优势的新型在线教学模式,突破了授课者与学习者之间的空间限制,并将他们置于同一个“云视课堂”之中——教师通过设备直播授课内容,通过在线会议系统组织学习者开展讨论,就学习者疑问进行解答。
2019年,为了给学员们打造界面更加便捷、体验感更强、学习更加便利的在线学习平台,“学在数字长宁”——学习云应运而生。学习云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根据学员个性特征和需求,提供智能化的学习支持,包括从学习者的视角,提供信息咨询、学习地图、课程推荐等,让学习者更精准地了解可选择的优质内容。同时,平台还通过VR技术、全景视频、人机交互等,为学习者提供更直观、生动的学习体验。
至此,经过十多年耕耘,“学在数字长宁”已经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终身教育领域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数字化学习”品牌。平台汇聚了10200多单元的数字化学习资源,覆盖长宁区10个街镇、185个居委学习点、146个睦邻学习点以及重点楼宇、园区,注册学员超过26.98万人。
不仅如此,“学在数字长宁”致力于营造“处处可学、时时可学、人人可学”的社区数字化学习环境,助力长宁区向着有韧性的学习型城区不断迈进,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定的领先优势:2010年,长宁区被评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成为首批“全国数字化学习先行区”;2021年,长宁区成为上海市首个“教育数字化转型实验区”。
“Hi,everyone,I'm Libby. Nice to meet you.”这是都江堰市柳街小学的英语绘本阅读课。来自上海的专业英语老师正在和屏幕里的同学们亲切地打着招呼。孩子们端端正正地坐着,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里的老师,眼里满是好奇与对知识的渴望。
时间拨回到2019年10月,都江堰市柳街小学希望工程爱心云视课堂正式开通,并陆续开设了《趣味英语》《非遗手工面塑》等云视课程。“当我们得知这里的孩子们英语口语及阅读能力相对薄弱,学院就精心设计,联合学乐英语共同开设了英语绘本阅读课程,并由学院信息中心负责人亲自赴都江堰安装调试设备,搭建专用的直播教室。”长宁区学习办副主任、社区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张东平回忆道,当时虽然隔着屏幕,但看到孩子们在课上全心投入,并与老师积极互动,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近年来,长宁区不断深化对口援教工作,其中,终身学习云视课堂发挥了独特而有效的作用。自2017年开始,云视课堂多次应用于东西部教育对接的尝试,先后在云南省红河州金平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云南省保山市和四川省都江堰市开通了“长宁—金平对口帮扶共享云视课堂”“沪克市民大学堂——社区教育云视课堂”“上海长宁—云南保山社区教育云视课堂”“都江堰市柳街小学希望工程爱心云视课堂”。2020年,云视课堂再次助力长宁与红河学校结对:复旦初中与红河二中实现同上一节外教课,为实现对口帮扶学校间优质教学资源不受时空限制共建共享搭建了新型智能化平台。2021年,依托云视课堂为云南省红河州大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开展了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全州153个培训点共10869人参训,创造了疫情防控常态下大规模教师在线培训的先例和样板。
“长宁区社区学院依托云视课堂,不断深化对口援教工作,通过互联网+、云技术的使用,推动文化、艺术、科技等丰富且优质的教育资源进行线上输送,以推进云视课堂在更大范围内延伸与推广,从而促进优质教育均衡发展,助力中西部地区智力援助。”张东平院长说道。
同时,云视课堂还积极向长三角地区延伸,服务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对接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区域终身学习发展共同体项目”,长宁区社区学院成为首批组长单位,与浙江、江苏和安徽等多个地区院校建立融合发展共享协作机制,依托云视课堂加快构建终身学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未来五年,长宁区将进入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精品城区的关键时期,提出了建设开放之城、智慧之城、宜居之城、人民之城的美好愿景。在新发展战略引领下,长宁区将全方位推进“学在数字长宁”再创新。
接下来,长宁区学习办、社区学院将通过学习环境“智联可通”、学习空间“智达可融”、学习资源“智享可选”、学习机会“智惠可及”,打造长宁区智慧型的终身教育数字化学习生态,助力“四力四城”建设。
在实现学习环境“智联可通”方面,秉承开放之城建设理念,全面推进数据跨界共享,始终坚持整体推进、全面赋能、多元协同、安全稳妥的终身教育体系,实现学习环境的互联互通。
在营造“智达可融”的学习空间方面,秉承智慧之城建设理念,搭建虚实共生、线上线下融合的市民智慧学习“双空间”,推进学习环境可感知、学习方式可选择、学习资源可连接、学习空间可融通的教育教学流程再造,形成全覆盖、多场景的终身教育智慧生态体系,助力长宁区成为数字化转型标杆区、示范引领区、最佳体验区。
在挖掘“智享可选”的学习资源方面,秉承宜居之城建设理念,推进终身教育数字化资源和支持服务的升级发展,提供满足多样化学习需求的一站式服务,以数字化丰富长宁区“15分钟社区美好生活圈”的终身学习内涵。
在提供“智惠可及”的学习机会方面,秉承人民之城建设理念,通过数字赋能,开展“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的终身学习智慧服务,特别是积极应对老龄化,大力推进“智慧助老”系列工程,让区域内的每一位市民,包括特殊人群、弱势群体以及老年人群等都有人生出彩机会,提升市民的获得感、满足感、参与度和融入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