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嘉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当前,嘉定在10所试点学校的基础上,全区域推广中小学全员导师制。
谁来导?导什么?怎么导?随着“学生人人有导师,教师人人是导师”的育人氛围逐渐浓厚,全员导师制正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滋养着嘉定学子。
学生选导师:找我想要的
让老师和学生做朋友,是导师制的目的之一。迎园中学搭建了选聘导师的软件平台,学生通过应用软件可以自主选择心仪导师。“最受欢迎的导师3秒内名额就满了。”迎园中学校长张莉琴介绍,目前学校近百名老师,人人都是学生的导师,平均每人带15个学生。
任教生命科学课的陆晓红一直是支同学最喜欢的导师之一,学期伊始,他成功“抢”到了陆晓红的带教名额。支同学因患耳疾,一直佩戴助听器,平时生活学习缺乏自信,也不愿意与人交流。了解到支同学的情况后,陆晓红多次找他谈心,并鼓励他报名参加团队活动。“导师组织过一场演讲活动,同学们给了我很多掌声,那种感觉非常美妙。”支同学说,自己在陆老师的鼓励下,性格更开朗了。他的改变也被同学看在眼里,“他的笑容多了,上课时也能主动举手回答问题。”
张莉琴表示,导师会围绕学生本学期的成长发展情况,以积极肯定、正面鼓励和挖掘学生的“闪光点”为导向,撰写个性化《成长寄语》向学生及家长进行反馈,“老师不是为了得到才去爱孩子,付出真情实感爱学生时,自己才会感到幸福。”
导师制亦可“项目化”
“当学生遇到学习上、生活上的困难和压力时,缺乏来自家庭的及时关怀与指导,心理负担会加重。另一方面,教师如果缺乏育德意识、育德能力,无形中也会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更多的问题。”外冈中学副校长侯立元坦言,要让老师承担更多的德育的责任,推广导师制是个契机。
在62.6%的学生为随迁子女的外冈中学,不少学生和家长缺乏规划和成长意识。试点导师制之后,学校德育团队申请了区级课题《新时代中小学提升教师育德能力机制的探索》,探索增强全体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能力的机制。
为此,学校以学科德育为有效载体,将学科优势与幸福课堂融合,巧借学科德育使幸福课堂扎实落地。“身兼三职”的杨雪梅,是数学老师、班主任,还是8个学生的导师。课堂之外,她为学生制定了“我与自我——快乐方程式”课程,指导学生了解情绪ABC理论,学会更好地掌握及调整自己的情绪。“班主任的身份对学生而言有一定距离感,当了导师后,制定了项目学习的方式,更能走进学生的心里。”杨雪梅表示。
此外,心理老师徐菊华执教的“幸福暖语”课程,以三个活动为载体,指导学生学会与他人沟通;美术老师郝一泓执教的“做心情的主人”课程,指导学生正确发泄情绪,释放压力,做心情的主人;信息技术老师则成立了微视频创作小组,以“身边的小美好”“平凡英雄”为主题,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享受身边的美好。“处理学生问题更智慧了,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了。”侯立元介绍,学校还成立了“家访三人团”,安排导师、班主任、行政老师组成导师团,分批次到不同的学生进行家访,与家长进行面对面沟通交流,指导家长做好孩子备考的后盾。
为师生蓄好“动力源”
如何做到让导师制既出“彩”又出“效”?嘉定的做法是形成区域共享资源,重视生成性问题的应对与难点突破,形成“一校一策”。区全员导师制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各校反映的重难点问题,分批次、分人员、分内容,深入学校实际走访调研,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并定期跟进指导,确保试点工作顺利推进。
“中光高级中学通过《全员导师师生结对选择表》来进行导师选任;苏民学校充分考虑教师和学生爱好、特长,开展师生配对工作……”嘉定区教育局局长祝郁介绍,10所试点学校遵循“双向选择”和“学校统筹”相结合的匹配原则,最大限度地优化导师匹配。对于特殊学生的导师匹配,各个学校也有自己的办法。疁城实验学校关注行规失范生、心理失范生,在配备班级导师的基础上,由德育干部、心理教师作为特需导师团,给孩子的成长提供有力保障;朱桥学校成立特殊导师团,由心理专职教师任团长,组织开展对特殊学生的帮扶工作,家委会牵头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等系列活动。
在前不久召开的嘉定区全员导师制试点工作总结和推进研讨会上,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市教委副主任闵辉表示,导师制是进一步深化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的重要方式之一,导师和学生之间必须增进彼此了解、强化情感联结,积极培育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每一个学生拥有“知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