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亭湖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省党代会精神,对标对表,按照“勇当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要求,在推动绿色发展上创塑标杆,结合前不久举办的2021中国盐城第十届环保产业博览会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绿色产业的发展思路,立足区情实际、扛起主城担当、坚持绿色发展,在低碳城市建设上提早谋划、提前布局,以减耗降碳为主抓手,开展碳中和领域的政策、技术、产品、服务等方面研究,加速“双碳”人才培养,突破更多“卡脖子”技术,孵化更多优质项目,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全力打造城景一体、风光更加怡人的生态新城。
携手发力,吹响绿色低碳发展号角
“住建系统和环科城亮化工程及路灯用电每月45万千瓦时,若采取半幅或间隔亮化等节约措施,可每月节约用电15万千瓦时。”不久前,亭湖区工信局提交的一份全区能耗强度控制情况汇报及相关建议,引起区政府高度重视,并迅速予以落实,产生了明显的预期效果。
“‘碳达峰’是指在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后逐步回落。‘碳中和’是在一定时间内,通过节能减排等途径,抵消自身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亭湖区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实现碳达峰,进而实现碳中和,是亭湖区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现实途径。
为推动低碳城市建设不断走深走实,亭湖区由区委、区政府总抓,各部门密切协同、各司其职,努力形成全社会节能降耗的良好局面:亭湖区发改委重抓全区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按月汇总能耗总量月度计划执行情况,并予以通报,对重点超标对象及时亮出“黄牌”;区工信局做好全区工业企业节能工作的牵头、协调和预警,按月提请区政府会办研究能耗双控事宜,同时积极配合做好节能监察;区统计局做好规上工业能耗状况统计分析、完成年度目标的预测分析,同时按月做好规上工业能耗总量的测算。
“节能减排是一项社会化工程,只有全民行动起来,才能真正产生实效、长效。”为此,亭湖区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公共宣传载体等作用,组织基层定期不定期开展“节能宣传周”、节能培训、节能知识竞赛、节能公益行、小手拉大手等活动,号召群众积极参与节能行动,增强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感。据悉,仅今年以来,全区各地已开展各类节能宣传活动120余场次。
转型升级,把产业绿色化作为最优跨越路径
全封闭降噪隔尘厂房、全自动流水线、数字化控制……11月24日,记者走进江苏千和装配式建筑科技股份公司生产车间,映入眼帘的是具有绿色低碳元素的厂房和现代化生产线。
江苏千和装配式建筑科技股份公司是落户于亭湖区城北地区的一家骨干企业。如何从传统发展模式向绿色低碳模式迈进,一度成为该公司面临的难题。
该公司利用亭湖区打造绿色低碳产业体系的契机,抢乘城北改造的东风,以高标准高智能装备作为技术改造的突破口,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以绿色低碳元素全面革新建筑业建造方式,提升建筑品质和效率,践行资源节约和低碳减排理念,成为广受好评的行业典范。
绿色低碳发展,主导产业先行。为此,亭湖区突出重抓工业领域的节能增效,严把高耗能项目关口,精准推进节能技术改造,加强节约能源管理,不断提升工业经济的“含绿量”,力推绿色低碳发展成为企业的“第一选择”。
亭湖区还围绕电子信息、绿色环保、新型交通为特色的三大绿色主导产业,成功招引超180亿元的立铠项目,集聚龙净、国电投等30家环保行业领军企业,建成全国首条SRT示范线,环保科技城创成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三大绿色主导产业开票销售占比一年提升18%。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推进低迷企业关停并转,实行重组、兼并、腾笼换鸟,加快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同时支持重点行业节能技术开发、应用和推广,定期走访企业,全力提供“量身定制”服务。
示范给力,打造绿色低碳发展亮点
大楼顶部的260万千瓦时太阳能光电项目,总投资988万元,装机面积约2600平方米,年发电量约26.57万千瓦时。与相同发电量的火电厂相比,每年可为电网节约标煤78吨,每年二氧化碳减排约160吨……
作为全区的“政治中心”,亭湖区行政中心是全区“绿色低碳、节能减排”行动的“火车头”。
“行政机关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机构’,理应在绿色低碳进程中发挥表率作用。”基于这一理念,亭湖区大力推进节约型机关创建行动,坚持以点带面、示范引领,完善各项节能监督和考核制度。截至目前,全区共创成“国家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1家、“江苏省公共机构能效领跑者”1家、“江苏省公共机构节能示范单位”6家、“江苏省节水型单位”96家。
亭湖区还在行政机关的延伸机构或单位,积极推广和应用节能新理念、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大力实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广工程,并通过源源不断的“涟漪效应”,带动全社会形成绿色低碳发展的自觉行动和常态习惯。
作为亭湖区绿色环保产业发展的“桥头堡”,盐城环保科技城就是“涟漪效应”的源头之一。其研发中心“绿巢”,采用雨水回收、地源热泵、太阳能光伏等16项世界领先的绿色新技术,实现了15000平方米的研发中心水、气、电自给自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