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水泥的都市生活中,越来越难寻得一方绿地满足自然的农趣,但位于新虹街道的爱博四村却另辟蹊径,将垃圾厢房旁的荒地变成菜园。开荒、播种、收获......丰富的活动为“虹孩子”们搭建起了别样的平台。
几天前,在爱博四村的都市菜园中。一只约30斤重的大冬瓜成熟了,几个小朋友小心翼翼地剪掉瓜藤,又担心冬瓜掉在地上摔坏,自告奋勇齐力把大冬瓜扛上肩,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
原来,这是秋天爱博四村都市菜园的冬瓜丰收了。作为垃圾分类实践延伸的活动基地,孩子们的笑声依旧在瓜果蔬菜清香的社区小菜园里荡漾。
割韭菜、剪辣椒也是孩子们喜欢的活动,“长得太快了,每次来它都窜得这么高。”今年秋天,爱博四村都市菜园内一派生机勃勃景象,孩子和家长一起亲手种植的冬瓜、彩椒、韭菜、生菜已长成熟可以收割了。
爱博四村党支部书记朱莉琼回忆道,实际上认养种植源于前年垃圾分类时开始的探索。当时,由于垃圾桶还集中管理,这块垃圾厢房旁的空地成了人人避让的“荒地”。于是,将其改造成菜园,就作为解决对策应运而生了。
“刚刚筹备时,大家都还担忧的,现在的家长这么忙,孩子的学业负担也不轻,会有家庭来参与吗?”
没想到,第一次试点报名,十户家庭体验名额一下子就被一抢而空。在火爆的报名下,为了让更多家庭都能参与到种植体验中,还要根据播种收获的节律设定播种周期。
家长们说:小区“微菜园”既让我们在家门口能体验劳动和收获的快乐,邻里之间也都认识了,孩子们也认识了新朋友,这样的体验真的非常棒,也非常有意义。
菜园门口的葱可以方便大家的“不时之需”,家长和孩子们种出来的菜,会“自产自销”,供应给社区为老服务中心,朱莉琼介绍。
自律与秩序是文明的体现,素质的培养离不开对于教育的重视,尤其是对儿童的教育,习惯的养成也需要“从娃娃抓起”。
在爱博四村的都市菜园中,就有这样一份打卡纪录牌。“这是每个家庭的‘承包责任’,尤其是孩子们在这种考勤表的打卡展示中,能够形象地知道自己的义务在哪里,从对于自然的兴趣出发,一步步变成习惯和社会职责。”爱博四村居委干部介绍。
这里同时还是一个学习的空间,邀请社区“农民”为大家现场讲课,介绍农耕知识,带大家一起了解种植技巧,让孩子们能够学以致用。在菜园内,大量使用了废旧材料,旧篮子、废旧轮胎,都变废为宝,成为了菜园内的花盆和装饰,潜移默化地宣传生活中的环保意识。
除此之外,孩子们的朗诵,也用二维码展示在“花园之声”展示板上,扫码即可听到童真的诵读之声。
“我们小时候学习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是有一个直接的印象的,自然对我们来说是直接体验到的,这代孩子很少有这样的机会。现在,这片天地成为了孩子们的百草园。”
一位和孩子一起长期参与种植体验的家长感慨良多:“知道自己种出来的蔬菜供应给了社区食堂,孩子们别提有多高兴了。现在他一下子认识了很多蔬菜和植物,对这些可有兴趣了。”
这项从社区萌芽的活动,也在一步步向外辐射出它的扩展面:10月秋收期间,社区还组织家庭,来到真正的农田中展开劳作,使得新时代成长的孩子们也能体会中华文明农耕文化的底蕴。
都市菜园由此成了一个校外课堂,不仅是一个亲子家庭共创、共享,共同维护的绿色蔬菜基地。在家门口的自然体验中,孩子们更为全面地成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