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五年前,在和企业以及生产技术的同事谈到产品规划的时候,我们就提出了瓷砖“薄、大、精、功”的研发策略和发展路径。时至今日,个人认为这个策略和路径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今天在这里与大家一起分享探讨。
薄
——薄,才能解锁更多的使用场景。
从瓷砖的装饰特点和使用功能演变上看,瓷砖坯体和釉面的整体发展路径自然是由厚到薄,再到越来越薄。
薄,一则拓展了瓷砖的应用空间和功能属性。比如说现在意义上的中板(6-8.5mm)、薄板(一般6mm以下)、岩板(9mm、6mm、3mm等)等产品的萌生与壮大,尤其是未来进一步跨界泛家居材料领域甚至其它产业,薄才能解锁更多的使用场景。
二则强化了瓷砖的表面功能和装饰效果,包括近几年的流行的数码釉工艺等,既能让坯体和釉面的结合天衣无缝,又能让瓷砖表面的装饰效果更加丰富多彩,也间接推动了岩板等产品的功能蝶变。
三则带来更好的施工便利性,尤其是未来人工成本高于材料成本时,瓷砖减重、减量对综合成本的影响具有决定性。
四则更符合节能减耗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趋势,尤其是在节约能源、不可再生资源以及碳排放控制方面,薄所带来的意义重大。
大
——大,才能有无限可能。
现代瓷砖的规格发展,经历了从正方形到长方形,从小规格到大规格,从砖到板的这么一个过程。
纵观国内瓷砖近几十年的发展史,从100×100mm、152×152mm、300×300mm、400×400mm、500×500mm,到600×600mm、800×800mm、900×900mm、1200×1200mm……从250×330mm、300×450mm、300×480mm、300×600mm,到600×1200mm、750×1500mm、900×1800mm、1200×2400mm……
说起林林总总的瓷砖成型规格,一张A4纸结合四号字体都未必列的下,更不必说还有五花八门的加工延伸规格了。从马赛克、广场砖、小地砖,到地铺石(厚板)、大理石、大板。瓷砖的规格没有最大,只有更大,总体看越往后发展会越大。
从前一个巴掌就可以装得下一片瓷砖,现在一面墙都未必装得下一片岩板了。如果说薄能解锁更多的使用场景,那么大就是为了解锁更多的使用空间。
可见,薄虽有更多精彩,大才有无限可能。
精
——精,才能让用户得到更好的产品体验。
陶瓷经历了从陶到瓷的发展,瓷砖也不例外。从陶质砖到瓷质砖,从不削边到削边,从无釉砖到有釉砖,从厚砖到薄砖,从功能砖到岩板等等,可以说瓷砖的发展就是精益求精的过程。
国内瓷砖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历经了彩釉砖时代、耐磨砖时代、抛光砖时代、抛釉砖时代、现代仿古砖和岩板时代。当然,其中还有瓷片以及瓷片的大规格化,微晶砖和通体大理石等等。
由于成型、布料、施釉、喷墨、烧成等上游设备技术的不断进步,瓷砖的坯体越做越自然,表面质感越做越细腻,图案的像素分辨率也越做越高。瓷砖的精不光是瓷砖发展的过程,也是瓷砖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方面,“精”提升了瓷砖的产品品质和工业化生产水平。另一方面,“精”才能让瓷砖的消费者和使用者,得到更高的价值回馈和更好的产品体验。
功
——功,可以让瓷砖走得更远。
功,是指瓷砖的功能性,包括瓷砖的材料属性和装饰功能。瓷砖依据使用功能和使用空间分有不同的品类,最常见的比如说内墙砖、外墙砖、园林砖等等,也有薄板、岩板、各种功能砖等等。
这些是基于瓷砖的材料属性,侧重的是瓷砖的物理功能,比如坯体吸水率、厚度、尺寸、抗压性、抗折强度、耐磨度、防水、防污、防滑、加工韧性等指标,具有一定的客观强制性。
至于我们常说的大理石瓷砖、现代仿古砖、水泥砖、水磨石瓷砖等等,这些则是基于瓷砖的装饰功能分类,侧重的是表面效果和美学性,带有比较强烈的主观色彩,不需要一定的客观强制性。
总的来说,瓷砖的材料属性和装饰功能是相辅相成的,不能舍本逐末,也不能缘木求鱼。总的来说,不论现在还是未来,功能性都是瓷砖的基础,也是基础之上的华厦。
“薄、大、精”可以让瓷砖走的更快,但惟有“功”,可以让瓷砖走的更远,让华厦垒的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