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教育体系中,我们把知识划分为不同的门类,学科也分得很细,科学与艺术更是泾渭分明。但实际上,它们确是一体两面,杨振宁教授曾指出,科学与艺术并非对立,它们统一于对美的发现和表达上。
他认为科学追求的是认识世界、理解造化,并从认识中窥见大美。科学中的美是“无我”之美,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艺术是人类感受到的美,并通过各种介质把它表达出来,是“有我”之美。事实上人类对艺术的了解远远早于对科学的了解。人类对美的感知,或是以已经获得的知识和累积的经验为依据,通过感性认识(直觉、天赋),表达“形似美”;或是以逻辑和数据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通过理性、抽象思维,表达“神似美”。
科学与艺术本是统一的整体,只是我们人为地划定了科学和艺术的分界线。杨振宁教授强调要兼顾科学与艺术的培养。当下科技的重要性愈发明显,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美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对整个社会来说,科技是内驱动力,艺术是外在表达。科学与艺术素养越来越成为人们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要素,也是个体竞争优势的重要体现。
《斯坦福大学奇幻地理:科学、艺术与想象》正是一部将科学与艺术相融合的作品。书中精选了由斯坦福大学珍藏的具有代表性的180幅地理绘图。这些绘图创作于现代地理启蒙时期,即19世纪。当时普通大众对世界地理所知极少,探险家们刚刚抵达各个大陆,对各大陆的主要地理特征进行了还不太准确的测量。无论是普通大众,还是科学家都极其渴望了解这些高山大河,于是汇编了各类地理奇观的比较地理绘图应运而生,并风靡一时。
这些绘图将世界各地的高山大河绘进一张图中,成为充满想象的奇幻之境。数据以对比的方式进行标注,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熟悉的柱状图、条形图、环状图、折线图、气泡图等,它们奠定了现代科学研究方法。而后,随着摄影等技术的发展,以及对世界地理探索的逐渐完善,地理绘图不再关注各种地理奇观,而变成跟我们现在一样,描述实景。因此,比较地理绘图成为一种独特现象,在科学和艺术史上留下了一个绝无仅有的高光时刻。
全书采用硬精装,能实现180度摊开全视角阅读,12开超大开本,包含180幅代表性作品,其中有洪堡、李特尔、歌德等科学巨匠的手绘,以及多幅对页高清大图。从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河流,到岛屿、湖泊、瀑布和人造建筑,书中对这些元素集中呈现,重新排列,并对测量数据进行了科学分析,展示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世界。
此外,这些地理绘图还很直观地让我们了解了绘画的艺术精髓。从中能体会到西方“写实”风景画追求“模仿自然”的特点,它们讲究透视、光影等,在二维的平面上描述出一个三维的立体世界。
全书也记录了人类对世界逐步探索的历程。例如,记录了珠穆朗玛峰作为世界最高峰的逐渐确立;对其海拔的测量从依托地形学到气压测定法的演进等。本书可以说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给我们带来了一种认识世界的全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