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10家市级特色产业园区;8家企业入选中国独角兽企业榜单,占全市总数的18.2%;集聚企业研发人员超5万人……10月28日,2021年度临港集团创新发展大会在临港新片区创晶科技中心举办,对2021年临港集团科创服务体系的建设成果进行了集中展示,并发布了临港园区科创企业、科创功能型平台重大科技成果及科创生态的建设成效。
创新发展成效显著
临港集团以园区开发、配套服务和相关产业投资为主业,是临港新片区开发建设的主力军。
在创新发展大会上,临港集团副总经济师翁巍介绍,过去一年里,临港集团全面推进科创服务体系建设,提升集团自身创新发展的能力和服务产业创新发展的能力,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效和荣誉。
在产业推进方面,临港集团园区范围内新增4家市级特色产业园区,累计已有10家园区获批市级特色产业园区,占全市总数25%。另外,新增2家、累计8家园区获批市级以上知识产权园区资质,新增3家、累计31家获批市级以上孵化载体资质。
在企业培育方面,截至目前,临港集团园区企业中310家拟获2021年度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占全市拟认定总数的14.1%,在全市占比大幅提升8个百分点;新增30家企业入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增长273%,累计41家企业入选,占全市总数15.6%;8家企业入选中国独角兽企业榜单,增加300%,独角兽企业占全市总数18.2%;16家企业入选中国潜在独角兽榜单,增加33.3%,潜在独角兽企业占全市总数19%。市级以上经认定研发机构147家,占全市总数12.17%。
在人才聚集方面,园区企业研发人员超5万人,占园区从业总人数14.8%;园区企业研发费用总额超170亿元,占全市总数的10.8%;园区万名从业人员累计拥有有效发明专利数达到420件,是全市平均水平的6倍。
临港集团园区内共有40项成果(人)获2020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占全市总数14.2%;5家企业机构获第二十二届中国专利奖,占全市总数12.2%,其中,君实生物获中国专利金奖,航天控制研究所获中国专利银奖。亘喜生物、之江生物、心玮医疗等多家企业在国内外重要资本市场上市。
创新服务标准蓝皮书发布
在取得创新发展成就的基础上,临港集团正式发布了科技创新服务标准蓝皮书,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服务模式。
据介绍,蓝皮书以临港科投公司、漕河泾科创中心科创服务标准体系成果为基础,总结、凝练临港集团及各园区多年形成的科创服务工作经验和先进做法编制而成。
标准体系共分4大模块18个标准,涵盖了功能平台和科创服务载体建设标准、科创服务提供标准、运行管理标准和能力评价标准。
在特色产业园区、创新功能平台、专业特色载体、科创品牌活动的组织实施以及技术转移、创业孵化、企业加速、知识产权、科技金融等专业化服务方面,形成一整套科学化、专业化的标准和规范,进一步提升标准的可评、可测、可操作、可复制能力。据悉,该标准已经通过上海市团体标准立项。
124家企业获评“科创之星”
现场,2021年度“临港园区科创之星”榜单也正式发布,其中40家获奖企业代表领取了“临港园区科创之星”企业证书。
据介绍,此次评选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领域,经园区推荐上报、内部审查、外部专家评审等程序,评选出124家成长速度快、发展潜力大、具备硬核科技能力,代表临港园区科创实力和创新潜力的“临港园区科创之星”企业。
经统计,2021年度“临港园区科创之星”中包含独角兽及行业领军企业47家次、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9家次,具有极高科技含量。
今后,临港集团还将通过成立专项服务队伍、对接科创服务资源、组建集团基金、系列专访报道宣传、组建创新联盟与场景合作生态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推动优质科创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批科创功能型平台签约
昨天,临港集团科创和产业发展部与上海交大平台、智能网联、复旦平台、上海控安等6家功能性平台公司正式签约,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根据协议,功能型平台将对临港集团所有园区入驻企业共享可开放仪器设施与研发服务。与此同时,上海交大平台、复旦平台、清申科技等功能型平台与园区企业氢晨科技、科华生物、上海海事大学分别签订了功能型平台区域示范合作案例协议。
功能型平台是重要的科技创新基础设施,也是产业技术创新的“源头”机构。区别于以往细分领域的产学研合作形式,功能型平台在创新资源供给方面优势更加明显,具备技术溢出和企业孵化等综合性创新服务功能,能够发挥连接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关键作用,整合各类创新要素、解决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形成产业突破点,填补重点前沿领域产业空白,带动产业链上下游高质量发展。
据悉,临港集团投资参与建设的9家科创功能型平台、智能制造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有3家入选上海市15家功能型平台,占全市总数的20%;复旦产业化科技创新型平台等4家入选新片区管委会首批批准建设的科技创新型平台,占新片区总数68%。
至今,临港集团投资参与建设的科创功能型平台累计解决卡脖子项目及取得重大科技突破20项;参与国家级重大科技专项12项,省部级专项10项;荣获国际奖项3项,国家奖项近10项。同时,吸引国内外院士19人,各类领军人才近100人,科研团队超1000人;申请各类知识产权近600件,PCT专利近50件,参与国际、国家标准制定近30项;搭建各类实验室47个,形成行业数据库10个;形成一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落地、仪器共享实验平台和区域合作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