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菜单”“选择办理事项”“领材料填报”,不到5分钟的时间内上海咖嘉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张莉顺利拿到了“经营范围变更”所需要的股东会决议和企业章程修正案两份材料。10月19日,在徐家汇T站(下称为“T站”)举办的“一网通办”现场推介会上,张莉在24小时自助政务服务工作台(下称为“自助机”)完成了业务办理。
政务智能办 为企业增能减负
这项全面铺开的业务能不能真正为企业减负,用事实说话再好不过。以“经营范围变更”这一项来说,在业务大范围里属于内资公司及其子公司登记备案范畴,而在这个大范围下,还有“股权变更”“法定代表人变更”等事项,内容十分丰富。
“虽然借助我们现在推行的‘两个免于提交'’电子证照归集‘等业务可以极大方便这些事项的办理,但实打实的法律法规程序是减不掉的,很多公司经办人可能对其中一项业务了解,但换了其他业务却又一知半解,这种情况在我们这时常发生,也会出现1次跑不完的现象。”相关负责人表示,“究其背后的原因,一方面是法律法规的原则你不能破,另一方面,不可能让所有经办人了解每一项业务。”
今年5月份开始,徐汇区行政服务中心的一线窗口人员开始收集整理诸如“股权变更”“经营范围变更”“法定代表人变更”等高频事项所需要的材料。通过梳理后,每一个事项都形成了独有的办理模板,再依托AI技术把这份“人工经验”转化为“数据标准”,22项标准化的智能填报流程就此诞生。
通过这个模板,张莉所办理的“经营范围变更”事项从过去需要填报的80个要素变为10个要素,填写字段大为减少。“在推出智能办前,类似的办理事项所需要的材料既多又繁杂,还容易填错,众多因素的影响下小部分企业经办人无法一次性填报完成。”徐汇区行政服务中心公共服务科的张磊表示,“推出智能办业务后,现在经办人可以’零材料‘进行填报。”
“零材料”填报的背后是徐汇区依托“一网通办”改革的赋能。“很多事情光凭区里一家是做不下来的,通过市级层面三年来的’一网通办‘改革,数据通业务通了以后,才有了诸如’两个免予提交‘’电子证照归集‘等业务的出现,而这些是’智能办‘的基础,没有前期改革工作的铺垫,’智能办‘就无法出现。”徐汇区行政服务中心副主任关屹说道。
现如今通过自助机+智能办的组合,企业在“家门口”就可以实现业务的办理。
“一网通办” 让服务更有温度
此次活动选择在T站举行,也有其更深层次的含义。T站所在的位置处于徐家汇商圈的中心地带,把自助机放在这,目的就是想辐射整个徐家汇商圈。
2018年起,徐汇区就把“家门口、指尖上、一体化”作为自身“一网通办”改革的核心理念,并沿用至今。如今“政务智能办”的出现,让徐汇的自助机有了更大的价值空间,甚至可以说自助机就是实现其“一网通办”理念的最佳载体。
“69台自助机,33个部门,900余项可办理事项”,从徐汇区行政服务中心给出的数据不难看出,其自助机的业务覆盖范围越全面。例如徐汇区市场监管局稍早前推动落实的“一窗通”业务,通过数字技术减环节,信息共享提效率,服务优化零费用等政策的施行,实现一个环节一天时间零费用,而这些可以全程通过自助机进行办理。
上海交通大学人事经办人张丽丽告诉记者:“以前要带着纸质材料在四五个窗口来回跑,人才落户的办理周期大概要6、7个月,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引进人才在子女上学、购房等方面的计划。如今有了一网通办,所有的材料直接网上提交,现场跑一趟就能完成办理,时间大幅度缩短,最快的一个月就能完成人才落户,给那些海外归来的老师们体验感特别好。”
再比如区科委针对科技成果转化事项推出了“科技成果转化一件事”。以往很多高校院所的科研人员都希望将自己的科技成果转化并投入市场,也都知道“能够做”,但对于“怎么做”一头雾水。通常,一项科技成果的转化需要对接科委、市场监管局、税务局等多个部门,需要对接3个部门,到服务窗口2次,递交材料15份,最快需要17个工作日才能办成。现在科研人员只需对接徐汇科委一个部门,坐在办公室或者选择就近的自助点位都可以办理科技成果转化。
伴随着上海市“一网通办”新三年的“启航”,未来将有更多的便民利企事项走进企业群众的工作与生活,徐汇也终将实现“一网通办”“家门口、指尖上、一体化”的改革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