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住宅小区非机动车充电难题、消除“飞线充电”隐患?在普陀区,中山物业副经理姚啸洪联合相关街道、居委会、业委会,通过一系列创新做法,引入智能充电桩,既破解了小区物业管理“顽疾”,又提升小区“颜值”,为居民提供更多便利的贴心服务。
因地制宜 “消极”空间重焕生机
非机动车成为居民解决“最后一公里”常用出行交通工具,然而,私拉电线、过道充电、改造插线板等非机动车充电乱象时有发生,成为居住小区一个个安全隐患。拥有4000多户居民的普陀区管弄新村也面临着“飞线充电”屡禁不止等问题。
管弄新村311弄57号附近有一座临近高压设备器,周边杂草丛生的空地成为一片露天垃圾场,堆放着破旧沙发、废弃橱柜、生活垃圾等。“一墙之隔便是地铁7号线岚皋路站2号出口,人流量非常大,很多人随手将各类生活垃圾丢弃在此。”姚啸洪听物业人员讲诉工作难题时,灵机一动,能否把这片难以管理的“消极”空间改造为非机动车充电桩?随后,他们联合石泉路街道、管弄新村居委会、小区业委会等,通过召开业主代表座谈会、全体业主大会,最终确定激活“阴暗”空间,增设非机动车智能充电设备。
一米高的棕色木栅栏围成一块长方形共享充电区,安装着8根约一米高的共享充电桩;每台充电桩前还有一台银灰色的设备台,可以同时为31部电动自行车充电;平整地面、加装智能充电桩等设备,地面用不同颜色区分通道和停车区。
10月13日,申城突降暴雨,姚啸洪和小区物业工作人员走进充电区,检查智能充电桩运行情况。在6号充电桩前,他发现有3个充电线已经自动断电,一个充电线仍正常充电、属于设备故障。随即,工作人员拔下电线,并将故障报给相关维修部门。姚啸洪解释道,充电桩顶端有一块芯片可以感应监测雨情,一旦有雨点滴在上面会自动断电。同时,高清摄像头随即抓拍,发送信息到车主的手机。几分钟后,未用的钱款将会自动退还。
见缝插针 充电设备持续升级迭代
没有闲置场地、居民户比较多,居住在高层住宅的居民更迫切需要充电设施。为高层居民提供更多充电便利,姚啸洪和同事们在管弄新村加装最新款分散式独立充电桩,分别在7幢高层住宅楼停车处加装一台。
记者在管弄新村226弄2号楼大厅看到,入口停车区新增了一台占地仅为0.16平方米的充电柱,顶部智能充电设备附带4根充电插头。负责接送孙子的居民李翠将电瓶车停在指定非机动车的车停区域,扫码点击,拉出一根充电插头插入电瓶车充电口,无需任何充电转换设备。
随着一批批智能共享充电桩投入使用,姚啸洪还根据居民使用反馈信息对设备进行更新升级。记者看到,第一批投入使用的插座式充电口已经弃用,更换上自带“帽子”、可遮风挡雨的设备台。姚啸洪介绍说:“灵感来源于家里淋浴房的开关,有一个罩子,室外的充电桩要保证下雨天的安全。”
据悉,“十三五”期间,上海已累计为4200余个住宅小区新增了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十四五”期间,上海将加大推进为民办实事项目,为既有小区新增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和配套消防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