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大湾区去,到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最前沿去!
一座湖湾城市何以有链接湾区的雄心?因为“血液里”都有创新与勤敏基因。从太湖明珠无锡到创新之都深圳,科技创新成为沟通两座城市的介质——在大湾区布局“科创飞地”,探索研发孵化在外地、产业化在本地的逆向创新模式;把科创综合体落到无锡,加速项目、团队、人才的聚集,营造科产城人融合的新发展版本。
无锡与深圳的科技交流,不是单纯的院企合作,无锡与深圳的产业对接,也不是单一的项目招引。无锡要建设的产业科创中心,是城市、产业、人才的逻辑统一,在当前地少人多的现实条件下,充分利用科创综合体,利用现有楼宇,搭建科创平台,深圳给出了创新者的答案。
借梯登高,科创飞地链接头部科创资源
由无锡经开区与深圳市半导体行业协会、南方科技大学深港微电子学院共同发起的“无锡深港协同创新中心”10月13日在深成立。作为无锡最年轻的板块,经开区的这一“飞地”动作可谓“眼明手快”。经开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杨建平告诉记者,经开区土地资源高度紧缺,无法承接大规模的制造业项目,“所以未来我们要把创新中心建设成为科技成果异地孵化基地、科技成果协同研发基地、高端人才引进服务平台、科技成果对接平台和探索体制机制创新基地,进一步提升无锡经开区产业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的步伐,加快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的培育与布局。”
不仅仅是经开区,无锡各市(县)区在深科创平台情况汇总表上,记者看到,江阴1500平方米的天安数码城项目、宜兴“一带一路”环境技术转移与产业孵化器项目……八大板块均在深布局,科创飞地总面积超17000多平方米。可以畅想,这是无锡在大湾区播撒下的创新种子区,在这里能够衍生的是项目、是人才、是企业、是未来。
科技创新是引领无锡发展最核心的密码。“十三五”以来,科技与产业的高度融合成为无锡的最显著特征。步入“十四五”,科技供给能力大幅提升,太湖湾科创带成为长三角原始创新高地和“高精尖特”产业重要承载区,而以科创飞地形式搭建的异地孵化器这一招才引智桥头堡的辐射效应将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于跨区域流动中孕育发展新机,构筑一体化的产业链竞争力,实现深层次产业协同。
协同发展,抢占科技成果转化先机
科创飞地并不是新事物,为什么在今天,我们还要做、还要舍近求远和深圳做链接?
锡山区是较早向外布局科创飞地、并瞄准深圳的板块之一。该区目前在深圳有两个科创载体,且已经有多家企业入驻。
区委书记周文栋告诉记者,最开始科创飞地是用来解决区一级科创载体空间不足、创新资源偏弱、企业引才留才困难等发展瓶颈,因而在科创资源丰富的地区设立异地孵化器,“后来我们发现,其实深圳的一些创新团队也需要无锡这样产业化程度高、配套好的城市来帮助协同发展。这种需求是双方面的。”他认为,通过建设“科创飞地”,实现区域合作常态化、招才引智全球化、产业对接全方位、项目培育精准化,进而抢占高端人才项目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先机,“对于全球创新的中枢城市深圳来说,它需要更多的伙伴。”
市科技局局长赵建平告诉记者,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要素集聚,创新活力迸发,是全国的科技创新高地,当前正处在历史性的战略发展期。“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建设方案勾画宏伟蓝图,香港‘双城三圈’的空间布局、北部都会区的建设将为港深创新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大湾区在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进程中,有很多成熟经验、先进做法值得无锡学习借鉴。”
创新生态,打造科创综合体
学深圳要学的是它不断自我迭代的创新能力。
不管是把载体建到前端还是把载体引到家门口,首先要问自己:我有什么可以吸引别人来?
星河world打开了关于“本我”创新的新世界。一家民营地产公司可以做到用租金抵股权,布局20个城市,运营及在建180万平方米面积,投入超200亿元配套产业基金,吸引众多创业公司打造创新生态,孵化出一批上市公司,走出了一条“产、城、融、投”的产业运营路子。
在楼宇里,有公共实验室,创业的中小企业就来了;有科创载体,研究机构就来了……把资金化作科创能力、载体平台,把有限的空间资源建设成科创综合体,让人才、项目在无锡找到一定要来的理由。据了解,我市将引入产业运营模式,在各区投入相当规模的科创综合体,整合盘活现有楼宇资源。据星河控股集团副总裁陈朝朝介绍,集团将与经开区共建“长三角-粤港澳产业创新合作(无锡)示范区”,“既为合作共建伙伴,也是为两地产业合作搭建桥梁。”
城与城相连,共建开放协同的区域创新体系,随着“科创飞地”的链接与科创载体的产业赋能,无锡、深圳这两座城市,科技创新的“乘数效应”正叠浪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