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气袅袅的纱帽河、岁月悠悠的青砖古厝、难以抵挡的美食小吃……刚过去的国庆假期,温州市鹿城区五马历史文化街区日人流量最高达20万人次,7天客流量达105万人次。摩肩接踵的市民和游客,因逝去的历史在这里重现、淡去的乡愁在这里复活、传统街区在这里变潮而流连忘返。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金名片”、软实力和精神根脉。温州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2200多年行政建制史,城市建设历经近1700年,是一座底蕴深厚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鹿城作为主城区,一直坚持保护好、传承好、发扬好特色文化资源。如今在这片曾经孕育中国山水诗、永嘉学派、浙南红色革命的土地上,源远流长的瓯越文明与新时代温州人精神交相辉映,也有了越来越多新的打开方式:戏曲故里、歌舞之都、书画名城、百工之乡、中国刺绣之乡、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区……
共同富裕,孜孜以求;精神富有,文化先行。通过全力浇灌精神文化雨露,鹿城最终打开的是百姓心头的那份“美好”:这是一座书香四溢的城市,从闹市到乡村,城市书房、农家书屋建到群众“家门口”;这是一座文明有爱的城市,从街头到巷尾,志愿服务、义工笑容温暖着每个人内心深处;这是一座宜居宜游的城市,从老城到新城,传统与现代交融、时尚与厚重交织,文化地标不断涌现……
以文润人
让文化流淌百姓心头
无人值守、自助服务、诚信借阅,门口的入门刷卡器总是亮了又亮,每天来者络绎不绝,甚至出现一座难求的盛况——在鹿城,15分钟文化服务圈点燃文化灯塔,城市书房、文化驿站、农家书屋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慢慢融入人们的生活。
与书房内的“静”截然不同的是文化礼堂内的“动”。打牌声少了,音乐声多了;关起门来的人少了,聚在一起的欢笑声多了……到文化礼堂看看书、跳跳舞,或者看看电影、吹拉弹唱,这是鹿城区不少居民当下茶余饭后惬意的“慢生活”。一座座被称作“村庄客厅”“乡愁基地”“精神家园”的文化礼堂,载起了市民丰富多彩的文艺生活。
目前,鹿城区累计建成投用文化礼堂共153家,提前两年实现了村社全覆盖。如何将不同文化礼堂串珠成链、持续激活人气?积极拥抱数字化浪潮成了当下鹿城文化礼堂提升“建管用育”的新常态。智慧决策、信息发布、资源点单、理论宣讲、志愿服务等模块,不仅让礼堂提供的服务精准匹配百姓的需求,更使公共文化资源由“分散、分割”向“整合、一体”转变,整体上提高了服务效能。在鹿城,数字化串联的并不只有文化礼堂,还有电视机、新闻APP、社团、志愿者、艺术师资等资源。目前,鹿城各个智慧文化礼堂均已入驻“掌上鹿城”电视端,“鹿视频”“新闻资讯”“鹿直播”等板块,实时呈现“发生在身边的新闻故事”,解决了不少中老年人“触网”看新闻的难题。让文化礼堂内充满欢声笑语,鹿城153家文化礼堂年均开展各类活动达5000场次以上。仅五马街道14个社区就有同心书画社、腰鼓队、健身舞蹈队等群众文体社团128支,骨干队员500余人,队员2000余人,参与文化礼堂的运行。
让文化在越来越多百姓心头流淌起来,鹿城除了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推动文化惠民不断向基层延伸,还加强了对温州千年郡城、山水斗城、东瓯名城等深厚文化底蕴的挖掘以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眼下,走进鹿城新改造提升的五马街、禅街、公园路等地,俨然进入一个个露天历史博物馆。
“以文化引领古城建设,打造高辨识度地标。”鹿城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在改造过程中,成立文史专家“顾问团”,抓研究、抓传播、抓转化,做足特色、放大优势,最大程度还原每条街巷、每幢历史建筑原貌,大量运用灰塑、木雕、水沙石等老工艺,大量移植老石板、老石条、老砖老瓦等老物件,打造多个文化主题展馆、导入有声阅读、街头音乐等时尚文化元素、挖掘乡愁记忆,满足不同年龄段群体需求。让大家都愿意来、喜欢来。
以文铸魂
让文化凝聚发展力量
文化既是关系民生的幸福指标,也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鹿城深挖红色文化的时代内涵,释放红色基因的时代力量。17支参赛队伍精神饱满、意气高昂,用一首首经典的爱国歌曲同台竞技,在鹿城庆祝建党100周年爱国歌曲大合唱比赛的现场,一首首镌刻历史印记的红色热曲,一声声激荡人心的红色誓言,通过直播让广大群众共同走进历史。
今年以来,鹿城紧紧围绕“全城学史、全民参与”目标,坚决按照“不落下每一位党员、不丢弃每一个领域、不缺漏每一个环节、不应付每一件实事、不错失每一次机会”要求,统筹安排、精心组织,开展了视频接力“传”起来、党史专线“跑”起来、红色研学“旺”起来、百首红歌“唱”起来、十大团队“讲”起来、非公企业“动”起来、党史资料“活”起来、党课党史“赛”起来、民生实事“干”起来“九个来”系列活动,“听见鹿城·24小时理论学习站”、“学习强国”数字化党史教育农家书屋等创新载体层出不穷,把红色革命精神转化为奋发有为、开拓进取的磅礴合力。
这种合力,体现在疫情防控严峻形势下,那一个个不知疲倦的逆行身影;这种合力,体现在项目攻坚现场,那一个个汗流浃背的奋战身影;这种合力,体现在每逢教师节等重大节日,鹿城地标性建筑电子屏幕、出租车顶灯广告牌、户外灯箱不约而同滚动播放的致敬标语。
类似这样的合力,还有很多很多。因为文化,鹿城的发展变得更有力量。
以文弘善
让文化劲吹文明新风
“你好,请喝茶!”“够吗,要不要再来些?”在鹿城大街小巷, 随处可见的伏茶点,早已成为城市独特风景。以红日亭为代表的“伏茶精神”领跑全国志愿服务。
从区域献爱到满城送爱,从个体献爱到团体集爱,从草根有爱到官方助爱,三乐亭、旭日亭、复兴亭、白鹿亭、晚晴亭等伏茶点组成“鹿城联盟”抱团行善,凝成公民道德建设的“鹿城现象”,乃至“温州现象”。“伏茶精神”点亮了城市文明之灯,道德高地引领了先进文化的社会新风。目前,鹿城全区注册志愿者突破38万人,每3位常住人口就有一位志愿者。
人人以参加公益为荣、以做善事为乐,这种快乐离不开鹿城全力营造的“善”文化。为伏茶点“干不动了”的好人举行热闹的退休仪式;元旦、春节等节日,将好人作为慰问的重要对象;举办重大节庆、庆典等活动时,邀请好人到场;为有需求的好人免费提供就业培训,发放低息贷款;组织“好人走进”系列活动,让市民零距离感受榜样的力量……
“让德者有‘得’,才能帮助善的种子更好地扎根生长,善行孵化出善行,推动小小的伏茶点长成‘大风景’。”鹿城区委宣传部主要负责人说。
不同伏茶点的“乐捐榜”“公开栏”等显示屏上面,经常会出现不愿留名的捐助者:李女士、过路人、老先生……“几乎每天都有爱心善款或爱心物资送到红日亭,还有很多人直接丢下物品就走,在我们再三追问下才勉强留个姓氏。”三乐亭负责人蒋进福说。
近3年来,鹿城累计募集慈善资金3.2亿元,惠及困难群众16.3万人次,全区低收入群体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达到16.5%、高于全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5.5个百分点。
眼下,鹿城正进一步探索发挥慈善事业在第三次分配中,在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中的补充作用。
以文化富
让文化孕育共富之花
在借力文化“软实力”提振城市“精气神”的同时,鹿城不断做强“文化+”融合发展大文章,进一步打造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发展“硬支撑”。
享受摇滚、打卡艺术展览、相约剧本推理……如今的温州老城区热门打卡点小坝坊,一年前还只是一片老旧居民区。
按照“征而不拆、户迁房留、业态更新”模式,小坝坊所在的蒲鞋市街道在帮助原有居民实行异地安置后,以“十年长租”形式,确定优质开发企业对该区块及地上建筑进行整体规划和改造提升,依托温瑞塘河文化,注入文化创意、非遗体验等新产业元素,塑造集音乐、文化、餐饮、住宿、娱乐休闲等业态为一体的城市综合文化创意输出平台。在此前为期3个月的“塘河掠影”艺术展中,观展人数近3.5万人次。“经常看到年轻人过来拍照。已经很久没有这么热闹过了。”周边老住户陈淑娟笑着说。
在鹿城区西部藤桥镇岙底村,过去山上无人问津的竹子、长着野草的田地以及闲置村办公附属楼,如今成为当地农户增收的“密码”。今年3月,藤桥引进“知竹长乐—自然造物家岙底站”研学团队,精心设计的“知竹常乐”课程,把寓言内的故事情节,与做竹筏、编竹制非遗鱼灯、体验农活、搭建寓言小剧院、制作角色小木偶等进行巧妙的串联。孩子们在非遗传承人带领引导下,仿若进入奇妙的寓言世界。“知竹常乐”负责人徐夏怡说,温州市区、金华、台州等地的孩子争先报名,竹子、田地、闲置楼等都得到了有效利用,有力带动了当地农户增收。
从闹市到山村,沐着文化惠民、文化乐民、文化利民的和风细雨,3500余家文化企业、13家文化产业园区、88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在鹿城茁壮成长。
鹿城专门打造文化产业数智平台,该平台发挥大数据文化产业的核心作用,整合文化产业数据资源,搭建集文创交流、人才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数智服务平台,推动鹿城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平台架起党委政府、文化园区、文化企业、文化人才之间的沟通桥梁,实现文化资源的集约整合和数字化运用,推动鹿城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以文化富,在实现高质量跨越发展的征程中,充满文化自信和文化魅力的鹿城,有着讲不完的新时代“春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