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致富,先修路”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至2017年底,我市境内公路总里程为1330.880公里,是1985年的近10倍——
“我小时候看大人出去干活,都是坐船,从这里划到那里。”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周国清是虹桥村的村主任,和他同龄的居民大多有着这样的辛酸回忆。
要致富,先修路。改革开放后,我市兴建了一批砂石路,至1985年底,我市境内拥有公路15条,总里程为142.70公里。至2017年底,我市境内公路总里程为1330.88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就达57.538公里,一级公路也有266.436公里,总里程是1985年的近10倍,基本形成了“七纵八横九连接”的交通路网格局。
开疆拓土:摆脱“船运”时代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鼓励乡镇企业发展,我市也兴起了一批乡镇企业,水路运输已不再适应经济发展需求,道路建设势在必行。我市开始建设的公路,以砂石路为主。虹桥村搭上顺风车,茜国线的修建方便了村里与村外的通行。这条西起204国道、东至洞星路的砂石路虽然只有3.1公里,却成为整个村子的“经济生命线”,今年还进行了拓宽。
到1985年底,太仓境内共有公路15条,长142.70千米,基本都是砂石路,其中国道1条,24.20千米;省道1条,20.80千米;县道13条,97.70千米,公路桥梁有173座,共3621.78米。另外,农村可通汽车的机耕路382.11千米。县道为泥结碎石路面,混合车道;国省道为沥青路面二级公路,混合车道。并已于1981年实现社社(乡镇)通汽车。1987年,太仓黑色化路面建设指挥部成立,将境内砂石公路拓宽改建为沥青路面,至1990年实现县乡公路全面黑色化。于是,我市不仅有了公路,改变了以船运为主的交通格局,还铺设了沥青,提高了等级。
科学规划:形成路网格局
如今,我市基本形成了“七纵八横九连接”的路网,全市境内道路畅通,绿化美观,但当时建设第一批高等级公路的困难,原交通局副局长王仁林永远记得:“没有充足的资金,没有先进的设备,都是靠人工,还遇到各种困难,出点子,想主意,土法上马,各显神通。为了抢工期,工人们白天接着黑夜地干。”
从1991年开始,我市公路建设呈现干线、支线齐发展的态势。1993年,市交通建设指挥部成立,负责全市交通工程建设,特别在国家“八五”计划后期,按照“三纵四横五连接”的公路建设规划,公路建设进入科学、有序发展的阶段。对境内原有公路按等级公路标准拓宽改建,相继拓宽改建公路14条164.52 千米(204国道第二次拓宽改建4.30 千米),改道、建设新公路11条117.43 千米,加强农村公路布局,建设农村公路网。2004年8月,沿江高速公路竣工通车,结束了我市境内无高速公路的历史。2005年11月,苏昆太高速公路竣工通车,形成了太仓市、太仓港与苏州市的快速通道。2005年,全市七镇二区和125个建制村(不含市政、城建部门责任范围内的建制村)已全部实现通等级公路。至2017年底,我市公路总里程达1330.880千米,公路桥梁1213座,公路密度214.66千米/百平方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7.538千米,一级公路266.436千米,二级公路486.469千米,三级公路106.057千米,四级公路414.38千米。
继往开来:打造“四好”农路
今年5月,一场乡村马拉松把太仓人的目光聚向了璜泾,赛道就设在农路上,沿途绿树繁花、景色怡人,大家对太仓农路有了新的认识。乡村振兴,公路先行。近年来,太仓“四好农村路”建设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促进了沿线乡镇的转型升级和农旅融合发展,阡陌交通之景,既是掩映在桃花源里的那一抹诗意,更是全民奔小康路上无法割舍的情怀。
“四好农村路”建设,是一项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今年,我市全面落实省、苏州和市委相关会议精神,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我市的农村公路,高质量、高标准开展绿化及环境专项整治工作,构建好交通干线沿线生态绿色网络,全力打造 “特色致富路”“平安放心路”“美丽乡村路”“美好生活路”,我市农村公路建设不仅结合了自身的经济地位和环境风貌,还站在为全国、全省探索新路径的高度,努力解放思想,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目前,我市农路里程为1169.398千米,占全市公路的87.9%,各区镇基本实现15分钟上高速,30分钟进市区的交通圈。而这些农路,不仅具有通行的功能,也成为了城市的一道靓丽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