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盆地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这里气候温和、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有着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但在汉代之前,这里的农业生产并不发达,后来南阳成为我国粮、棉、油、烟集中产地,更有着“中州粮仓”的美誉。这个转变与汉代的两位南阳太守密不可分。他们一位是西汉时期的召信臣,一位是东汉时期的杜诗。
召信臣是西汉时九江郡寿春(也就是今天安徽寿县)人。生卒年不详,以明经科甲等的成绩被任命为郎中。汉元帝时迁任南阳太守。根据《汉书》记载,召信臣勤于政事,胸中有方略,喜欢为百姓谋福利,希望百姓们生活富足。
由于天然的地理优势,南阳盆地的自然灾害相对较少。但其气候特点也决定了南阳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所以夏秋洪涝频繁,冬春干旱少雨。召信臣深知解决旱涝问题对农业丰收至关重要,而兴修水利是解决南阳旱涝问题的关键,所以他到南阳郡上任后,就集中精力抓水利建设。他经常外出考察南阳的地形地貌、河流的特点、泉水的大小和位置,在此基础上组织人们挖塘开渠,兴修了十几处水门堤堰。既包括如六门堰、钳卢陂、召渠等大型水利工程,也包括挡(为了便于灌溉而修筑的小土堤)这样的小型水利设施。这其中以六门堰和钳卢陂最为有名。
六门堰位于河南邓州城西1.5公里。最初为了防止湍河水泛滥,召信臣命人在此处筑堤。后来又开了3个灌溉闸门,即三石门,既能壅遏湍水,又能引水灌田。到了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时人将三石门扩建为六石门。有人认为这个工程最初是为了解决湍水溃决而修筑的堤,所以称其为六门堤;也有人认为这个工程以石壅遏湍水,故称其为六门陂或六门堨;又因为这个工程可以引水灌田,所以也有人将其称为六门堰。六门堰灌溉穰(今河南邓州)、新野、朝阳三县土地五千余顷。汉朝末年,六门堰水利系统毁废,晋朝杜预对其进行了修复,根据《水经注》记载,经杜预修复后,六门堰“遏六门之水,下结二十九陂。诸陂散流,咸入朝水”,水由水门分流出来后,沿途形成29个陂塘。陂塘蓄水,相互补充,发挥着排水、蓄水、灌溉等作用,形成了典型的“长藤结瓜”式的灌溉系统,可以灌溉的面积也大大地增加了。六门堰直到明代末年才完全废弃,兴利长达1600年。
钳卢陂是六门堰下筑29陂中最大的一座蓄水工程,因为形状像钳子和卢(古代用来盛饭的器具)而得名。它虽是朝水(刁河)上的一座水利工程,但其水源除朝水外,还汇纳柳渠、贾家堰诸水,极为开阔。所以张衡《南都赋》中形容它“贮水渟洿,亘望无涯”。它浇灌的农田号称有万余顷之多。
在大力兴修水利工程的同时,召信臣也注重管理。他为了防止百姓因为用水产生纷争,“为民作均水约束”,制定了合理的用水制度,并将其刻在石头上,立于田畔,“均水约束”也是我国历史上见于记载的最早的灌溉制度之一。随着水利的兴修与管理,南阳成为汉代著名的水利区,农业也得到了发展,“郡中莫不耕稼力田,百姓归之,户口倍增”(《汉书·召信臣传》),呈现一片兴旺繁荣的景象。
西汉末年,南阳一带由于战乱袭扰等原因,部分水利工程遭到毁坏、废弃。东汉建武七年(公元31年),南阳又迎来了一位与召信臣一样重视水利与农业发展的太守——杜诗。杜诗,字君公,河内汲人,也就是今天河南省汲县人。他年轻的时候就很有才能,任河内郡功曹,有着处事公平的美誉。后来因为立了一系列战功,被提拔为成皋县令,任职3年,因政绩突出,又被升为沛郡都尉、汝南都尉等,凡是他任职之处的百姓都认为他很称职。
杜诗担任南阳太守7年,不仅理政清廉公平,受到百姓称赞,而且进一步兴修水利,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据《后汉书》记载,他组织百姓整治池塘,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使得南阳郡再次呈现殷实富足的兴旺景象。
此外,杜诗还发明了在水利机械史上有重大意义的“水排”,用以鼓风炼铁,冶铸农具。随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各类农具供不应求,但当时冶炼的功效却并不高。在金属冶炼中,为了提高炉温,使燃料充分燃烧,一般都装有鼓风设备。最早的鼓风设备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大多由羊皮、牛皮或马皮制作而成,被称为“橐”。熔炉越大,橐也要越多,多个橐排在一起就被称为排橐。排橐最初由人力推拉,称为人排。人排对劳动力消耗较大,所以后来人们又充分利用牲畜的力量,以牛、马、骡、驴等牲口为动力,这就是马排。
为了进一步提高冶炼功效,杜诗在总结冶铸工匠经验的基础上,创制了水排。水排利用水流作为动力,通过流水冲击水轮,带动一系列传动机械,使皮制鼓风囊连续开合送气,将空气送入冶铁炉中。《后汉书·杜诗传》专门对此进行了记载,认为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既解放了人力、畜力,又提高了功效,为铸造铁制农具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深受百姓欢迎。
但又过了大约200年,水排才得到广泛应用。直到公元3世纪初,三国时期的韩暨又对水排进行了改进和推广,水排才普遍替代了人排和马排。此后,水排不仅在冶铁中得到广泛应用,还用于多种农作物加工和作坊加工。而在欧洲,直到12世纪初,才开始出现使用水排的炼铁工场,水排的普遍运用,更是要到14世纪。可见,我国的水排技术是遥遥领先于世界的。
由于召信臣和杜诗重视水利,为南阳的农业生产创造了良好条件,南阳逐渐成为当时全国著名的经济区之一。此外,他们公正清平,勤政爱民,当地的百姓对他们十分拥戴,将召信臣尊称为“召父”,将杜诗尊称为“杜母”,“父母官”这个词也因为他们在民间广泛传播,家喻户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