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需要产业助推,产业转型亟需人才支撑。
自去年9月“苏州·中国声谷”落户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来,各项建设工作全力跑出“加速度”,区域声学产业创新发展的浓厚氛围已初步形成。常熟理工学院、常熟市滨江职业技术学校积极发挥地方院校的特色和优势,主动融入声谷产业发展,为声谷建设提供充分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让校地合作成为人才集聚的“永动机”。
作为一门渗透性较强的学科,声学和自然科学、人文艺术等众多领域深度交叉,在军事、医学、建筑、人工智能等领域都有着广泛应用,所需人才也是复合又多样化的。
不久前,常熟经开区与常熟理工学院联合召开校地融合发展推进会,共同探讨声学技术现代产业学院规划建设内容,围绕声谷建设的要求、特色,全面深化产教融合,促进人才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深度融合,构建精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人才培养体系。
“声学技术现代产业学院应运而生,将致力于培养声学产业的应用型人才。”常熟理工学院声学技术现代产业学院院长刘玉申表示。
今年以来,该学院每月都会召开类似的会议或者调研走访企业、高校,主要是商讨实验室的建设、洽谈校企合作、组建优质的师资队伍、调研声学人才的培养等。今年,学院将计划改建电声现代技术实验室、声信息技术实验室、光声现代技术实验室等,同时新建声学软件、专利信息应用实验室、水声工程实验室、声学基础实验室,并聘请了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南京大学声学所等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及企业的10名专家为首批顾问,致力于构建集产、学、研、转、创、用于一体的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
与此同时,学院从相关工科专业中遴选50名学生组建的声学特色班即将开班。围绕声谷紧缺人才需求,该特色班以电声、光声和信息声学为主要方向,由校企联合制定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成为专门从事音频工程、电声计量及测试、语音识别、声通讯等领域的技术开发和应用型人才。
为鼓励人才培养和发展,学院在校园内开展“声谷论坛”,设立“苏州·中国声谷奖学金”和“苏州·中国声谷奖教金”。“学院还将在现有电子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工科本科专业课程中增加声学元素,如选修声学课程、实验课程穿插声学相关实验等,并依托国际声学产业技术研究院、南京大学声学所、中国计量大学、青岛理工大学等联合培养研究生。”刘玉申表示,据初步估计,仅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就能为常熟培养声学相关人才2000多名。
完善人才链,才能打好“组合拳”。为构建多层次的人才体系,今年常熟经开区与新经济龙头“独角兽”企业——喜马拉雅合作成立喜马拉雅(常熟)声学人才培训中心。该中心毗邻常熟市滨江职业技术学校,未来双方将开展深层次的校企合作,为契合声学产业发展需求引育大批职业技能型人才。
9月9日,喜马拉雅(常熟)声学人才培训中心负责人徐燕兵正忙着安装新采购的音响等设备,为本月底即将开展的职校学生声学特色培训做好准备。“培训内容主要涉及音频制作、全媒体运营、有声主播等。我们将充分利用喜马拉雅积累的资源优势,包括课程资源、专家资源等,从职校中挖掘更多声谷产业发展所需的基础类技能型人才。”徐燕兵表示。
这样的想法正契合常熟市滨江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徐丽娟对未来的打算。在她看来,通过喜马拉雅(常熟)声学人才培训中心这样的平台,可以让更多学生走进录音棚、制作音频室等,直观感受了解声学领域的相关专业知识,甚至可以培养对声学产业有兴趣的学校老师成为这方面的教育人才,进一步解决师资引进等方面的问题。
在专业建设方面,从明年9月起,滨江职业技术学校将在现有的计算机应用专业中招收“网络音频创作”方向的三年制中职生,由滨江职业技术学校负责公共课程授课、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而喜马拉雅(常熟)声学人才培训中心则负责教研、专业课程授课等。另外,双方还将在师资培养、教学资源合作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围绕声音产业联合开发教材、实训软件等教学资源和专业化实训室。
目前,双方正根据常熟声学产业发展的需求,联合常熟经开区以及人社、教育等部门,共同开发声学人才的培训、评鉴、创业等服务专项,力争将喜马拉雅 (常熟)声学人才培训中心打造成声学产业的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未来,两所地方院校将积极面向区域、面向产业办学,同时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产业领军企业等也将协同发力,打造人才矩阵,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全面推动常熟成为声学产业集聚的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