嘹亮的号角吹响。8月31日,省委文化工作会议召开,文化建设踏上新的征程,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音符”激情跳跃,在古越大地绵延回荡。
文化,是绍兴最厚重的底蕴、最鲜明的符号、最可贵的资源。近年来,我市作出“重塑城市文化体系,推动文创大走廊建设”总体部署,以文化铸魂,用产业塑形,借数字赋能,积极搭建文化建设四梁八柱,全域激活可持续发展文化内生力,不断擦亮文化金名片,为实现“四个率先”发展和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提供精神力量。
创新传承擦亮金名片
最近,持续火爆3个月的“畸人青藤——徐渭书画作品展”在徐渭艺术馆落下帷幕。全国各地的书画爱好者如朝圣般奔赴绍兴,尽情享受这场无与伦比的艺术文化盛宴。据不完全统计,展览3个月共吸引11.6万人次参观,进行讲解近1000批次。
创新举办重大节会活动是我市高质量推进建设新时代文化高地的一个缩影。兰亭书法节、公祭大禹陵典礼、徐渭诞辰500周年纪念活动等系列重大节会活动成功举办,青藤书屋拓展工程顺利竣工,徐渭艺术馆惊艳开馆,绍兴博物馆(新馆)、绍兴美术馆、民间博物馆、海棠文苑工程等文化项目同步推进。全媒体、全景式构建“活化”文化遗存,兰亭书法节共吸引5.7万人次观看,公祭大禹陵典礼线上同步祭祀达20余万人次。全面启动东亚文化之都建设,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彰显。如此种种,让绍兴的文化金名片愈发闪亮。
与此同时,绍兴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更加坚定。绍剧《喀喇昆仑——绍兴青年屯垦戍边纪事》等舞台项目完成首演,《王阳明》等2部纪录片、《家国情》等2部广播剧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出,越剧电影《李慧娘》获中国电视金鹰奖提名。
产业发力打造新地标
最近,位于越城区东浦街道的浙东运河文化园正在紧张施工。“博物馆钢结构主体完成施工,屋面安装完成80%;水族馆钢结构主体完成施工,项目完成总进度约79%。”项目负责人朱艳兵介绍。
加快“一廊三带”建设,绍兴厚植历史人文独特优势、打造文化新地标的步履不断加快。以“浙东唐诗之路”为重点,完成诗路文化带建设工作体系方案,一批项目落地。柯桥“诗e柯桥”数字诗路文化体验馆正式开馆,成为浙东唐诗之路上第一座数字化的诗路文化体验馆。上虞区成功举办首届人民文创国际创意大赛颁奖盛典暨人民文创高峰论坛系列活动。
今年上半年全市规上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30.7%。“上半年,我市入选省重点文化企业3家,省成长型文化企业10家,创历史新高。”市委宣传部文化产业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串起产业文化化和文化产业化两条主线, 2021年是绍兴文创大走廊三年行动计划整体推进的收官之年,全市实施重点文化产业项目104个,总投资1355.4亿元,本年度计划投资167.8亿元。1-6月,全市实现投资95.7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57.1%。
绍兴古城复兴已成为全国文旅界的亮点和典范。“接下来,我们将持续为古城文商旅集群赋能。”市文广旅游局相关人员说,锚定“重塑城市文化体系,打造旅游目的地,争创文旅融合样板地”三大目标,绍兴将全面推动实施“名人故居激活计划”,推动建设一批“文化地标”,助推文旅融合发展,打造绍兴文旅IP。
数字赋能文化更惠民
8月31日,柯桥区柯桥街道管墅社区居民胡红燕通过扫描二维码,在家就能轻松阅读辖区“智慧礼堂”的书籍。像这样的“智慧礼堂”,在柯桥区实现全覆盖。
文化礼堂是乡村最具特色的精神地标。我市积极探索实施“智慧礼堂”建设,使文化礼堂更得民心、更顺民意。目前,“智慧礼堂”系统服务平台项目已列入我市首批数字化改革应用场景。
数字赋能,激活文化发展新引擎。除“智慧礼堂”外,按照整体智治、数字文化政务、数字文化服务、数字文化产业、数字文明实践等五大模块,我市加速推进理论学习平台、文化大走廊建设等一批多跨协同应用场景建设,不可移动文物智慧管理服务系统、浙里好玩数字越剧品牌馆、智慧文化云绍兴分站等项目也入选全省文旅系统数字化改革项目试点。
持续开展“绍兴有戏”“越乡莲歌”“文化流动大巴”“文艺播撒乡镇行”等文化惠民品牌活动,绍兴百姓的文化获得感与日俱增。“越读越有味·全民读好书”全民阅读活动等持续深化,绍兴成年居民综合阅读率91.71%,居全省第二。
“高质量推进文化高地建设,需要继往开来持续讲好绍兴故事。”市委宣传部有关人士表示,接下来,我市将深化推进绍兴文化建设工程,优化公共文化供给质量,提升文化产业发展品质,构建更高质量、更高效益、更优结构的现代文化发展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