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你快点!”清晨7点刚过,吴阿姨就在孙子的催促下出了门。孙子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棒球夏令营,吴阿姨天天接送他,一来一回,很快和经常在学校锻炼的几位老年朋友熟络起来。现在,她也加入其中,每天都要去学校的开放场地上做操锻炼。
就在同一时间,李先生刚在小区里“遛完弯”,静坐在步道旁的绿椅上小憩,聆听竹径深处传来的阵阵鸟鸣;虞同学则背着抽绳包,向着普陀体育馆内的共享健身房走去,高考结束后,他想趁着暑假好好塑造一下自己的体型。
如今,“全民健身”从“一个口号”变为“一次行动”只在举手投足之间。健身热情的高涨,体现了市民生活理念与方式的转变,但背后更实际的原因在于公共体育健身服务体系的日益完善,普陀区推出的一项项“特色工程”落到了实处。
2008年,普陀区率先推进学校体育场地开放工作,加强体育局与教育局的联动合作,利用学校早晚及寒暑假的空置期,为青少年及社区居民提供健身场地。2014年,普陀区在市级公共体育设施布局规划的启示下,根据区内居民需求因地制宜,计划在三年内新建100条健身步道。2016年至今,普陀区又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陆续开展“五违四必”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充分挖掘城市中的“金角银边”,将其改建为市民球场、市民健身房等公共体育场地。
然而,不为人知的是,无论是整合已有的场地资源,还是建设具有“普陀特色”的社区步道,或是利用城市复合用地改造,这一系列创先举措的源头却是因为“普陀原有公共体育场地较为匮乏”。
“2013年的时候,我们和各街镇曾对健身步道的使用情况做过一次为期2周的统计。结果数据一出来,发现人流量实在是太大了。”区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当时选取调查的10条健身步道中,有条步道的人流量峰值竟达700人次/小时,“当时有居民说,每天傍晚的人流就‘像潮水一样往步道方向涌’。”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普陀区下定决心建设更多的健身步道,但新的问题很快接踵而至。
首当其冲的便是建设什么规格的步道?建在哪儿?要建多少条?“摆在面前的共有两条路。”区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解释,“当时市里提出‘建设30分钟体育生活圈’的概念,鼓励各区建设健身步道。但他们对步道的参数有具体的要求。步道长度一般不少于300米,单道宽度不少于1.2米,这对地点的选取形成了不小的限制。”
在步道使用情况的调查中,不少市民表示,希望健身步道“能近一点”、数量“能多一点”。然而,若按照市级步道标准建设,这些诉求将难以实现。“普陀有不少老旧小区,人多地少,没有空间建那么长、那么宽的步道。”区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最终,在经过有关专家的设计评估后,普陀区政府决定建设具有“普陀特色”的区级健身步道,调整步道的尺寸;同时提出“三年百道”计划,广泛征集民意,预期在2017年新建100条健身跑道,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
回想一路来的建设历程,普陀区体育局相关负责人坦言确实不易。尤其在小区内修建步道,居民意见容易互生龃龉,“有些人担心建设时会产生噪音,或影响非机动车行驶,因此会持反对态度。”
为了打消居民顾虑,普陀区体育局采取“因地制宜,整体升级”的修建思路,将居民区内的绿化资源或配套设施纳入整体规划,联合小区“三位一体”,实地勘察小区布局及周边情况,修缮尚存的不足之处,放大原有的亮点特色。“我们积极配合体育局,也是想用实际行动让市民们意识到,修建步道也许在短期内会对生活带来一些不便,但从长远来看,能对小区环境起到‘1+1’的升级效果。”曹杨新村街道中关村公寓的物业负责人这样说道。
2017年,曹杨新村街道中关村公寓在计划新建步道时,区体育局与小区“三位一体”发现步道的部分路段沿经健身苑点,若绕着苑点修建步道将会形成“地势差”,遇到暴雨等极端天气情况可能会有积水的隐患。在经过多次协调沟通后,小区决定将健身苑点原有的地面也改造成塑胶地面,还更换了部分健身器械、加装了隔离桩、修缮了步道旁的几处路灯,确保居民在夜间也能安全健身。“有了步道之后,出来走动的人都多了不少!大家吃完饭,出来散散步。身体健康了!心情也好了!”居民李先生告诉记者。
步道尺寸的缩减与因地制宜的建设理念令健身步道很快在全区范围内“遍地生花”。据统计,截至“十三五”期末,普陀全区在居民小区、苏河水岸、沿街行道等区域共新建了172条区级健身步道,累计建设长度达50公里。
“我们这些年所做的,其实就是‘比要求的再多想一步’。”区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举例道,“步道是如此,改造城市用地也是如此。开辟新的健身场所,这一出发点是好的,但还要考虑一下这个场地是否真的为市民带来了方便,会不会反而对他们造成新的不便。”
今年五月,洛克中环篮球公园正式投入运行。这个利用城市复合用地改造,曾是垃圾清运车停放点的桥下空间,如今成了沪上篮球爱好者的新去处。
“我们原来一直去小区里的室外篮球场,但因为打球的人很多,常常需要碰运气。这里建成之后,我们随时随地有地方打球,方便了很多。”市民彭先生与小区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组建了一个篮球队,相约每周末都一起打球,但囿于场地不足、恶劣天气、成员间时间协调困难等突发情况,一个月里能如愿打球的日子实际上屈指可数。
中环篮球公园位于云岭西路以南、苏州河以北的中环路桥下空间,占地共1.5万平方米,现已改造的部分建成了16片标准篮球半场、3片五人制足球场和2片标准网球场,为和彭先生一样需要更多运动空间的周边市民提供了便利。
“在这之前,我们还从未改造过如此大规模的用地,许多的挑战与难点只能在摸索中解决。所幸我们最终全都克服了。”区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从考察空地是否适合改造、到转移原有的环卫设备与作业人员道班房、再到解决没有产证所引发的水电缺失等一系列问题,全都仰仗于区建交委、区规划局、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区公安分局、长风管委会等多部门的协调配合。“此外,我们在这个项目中积极引入社会资本进行建设并负责后期的运营,最终与洛合体育达成了合作意愿。”
据了解,这并非洛合体育与区体育局的首次合作。在洛合体育的指挥中心里,可以看到分布在普陀区的另外6个共享篮球场、1个共享网球场和1个共享健身房的实时监控画面。
“多年的合作让我们与体育局之间有了很深的默契。作为一家注册在普陀的企业,我们都致力于能为市民带来更好的运动生活体验。”洛合体育相关负责人指着真如市民篮球场的监控说道,“例如在这里,我们首次运用了远程灯控系统,以此确保居民的日常生活不受干扰。”
普陀区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位于真光路金汤路口的真如市民篮球场原来是一处违建餐饮店,在2016年开展的“五违四必”区域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中予以拆除。“我们当时就有计划在这里建球场,但因为这片空地紧挨着居民楼,我们担心篮球场的光源会影响到周边的居民。”
在告知洛合体育这一担忧后,双方经过多次的沟通,最终将开放时间调整为早上八点至晚上八点,并引入远程灯控系统,在指挥大厅里即可控制场地的灯光。“一般如果发现晚上没有人打球的话,我们都会提前关闭灯光,尽量减少光源污染。”洛合体育相关负责人补充道。
洛克体育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智能化管理还体现在这些共享健身空间都采用“无人化管理”模式,市民可通过“洛克公园”微信小程序查看场地使用情况,到达现场后则可以一键扫码入场,所计费用将根据使用时间智能计算。此外,共享健身房还提供健身教练预约服务,以“自主预约、单次付费”的模式,为那些“担心无法坚持”“只有短期健身计划”的市民扫除顾虑。
“当然,我们的目标是让更多的人能够养成长期锻炼、定期锻炼的习惯。”普陀区体育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展示“运动分”微信小程序中的积分页面,“所以我们还开发了这个小程序,市民们每去一个地方锻炼,都可以打卡积分,并查看自己的排名。当积分累计到一定程度时,就可兑换礼品。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激励大家参与锻炼。”
十多年来,从着力解决群众“健身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到提供个性化、智能化健身服务,再到激励市民参与健身队伍,传播健康与健身知识,区体育局以实际行动彰显“城市软实力”,“全民健身”走向“全民健康”的宏伟蓝图正在一步步筑成实景。普陀区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永葆初心,继续探索丰富多元的‘普陀模式’,激发城市健康原动力,持续提升市民健康素质水平和城市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