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赋能,智慧加持,合肥更“聪明”。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重要指示精神,坚定不移实施数字化战略,不断突破数字技术创新,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着力打造具有国内比较优势的数字经济高地。
2020年全市数字经济产值突破4000亿元;获批安徽合肥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成功入围2021年世界智慧城市大奖中国区比赛前三名……合肥用实际行动加快数字经济部署,交出一份厚重提气的“成绩单”。
完善顶层设计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基础
围绕打造数字经济高地,合肥在省会城市中率先出台数字经济发展专项规划,深入实施“136”发展行动计划,以数据资源为1个核心驱动,构建数字基础设施体系、数字技术创新体系、数字经济产业体系等三大体系,加快推进数字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核心数字技术突破、数字新业态培育、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工业农业数字化转型、服务业数字化升级等六大重点任务。
勇于创新先行先试。合肥坚持创新引领,全国第一个量化认定大数据企业,累计认定有效市级大数据企业741家;在全国率先启动市级数字经济产业创新试验区建设,明确高新、庐阳、蜀山、包河为试点区域,在数据要素流通、市场主体培育、应用场景创新、产业生态构建等方面先行先试;创新构建“新一代政务云+城市中台+应用”三位一体的合肥版“城市大脑”,完成超326亿条政务、社会数据汇聚,有力支撑各类数字应用场景和产业发展。
此外,我市信息基础设施持续优化,供给能力显著增强,光纤化改造全面完成,4G网络覆盖城乡,5G网络加快发展,已完成5G基站建设超10000个,实现合肥市主城区、县域城区连续覆盖,部分重点区域深度覆盖,获批建设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不断提升国际通信网络性能和服务质量,获批2个工业互联网综合性标识解析二级节点。
激活数据赋能数字经济发展
依托“城市大脑数字底座”激活数据,让生活更智慧便利。
以前小微企业办理信贷需依赖人工申报,整个流程历经多个工作日。得益于数字化转型,如今在合肥,办理此项业务实现全流程线上办理,总时间不超过3分钟。2019年8月15日,建行安徽省分行与合肥市政府签订《“数字普惠”政银合作协议》,启动“合肥智慧快贷”产品研发工作。2020年11月28日,“合肥智慧快贷”成功上线。
数字化转型,让数据充分赋能,探索出普惠金融发展新途径,实现“有数据即可贷”。
据悉,该产品整合使用了合肥地区的政务数据,小微企业获贷率比以前提高40%,让更多小微企业享受惠普金融政策。“该产品利用多维涉企政务数据,能够为小微企业精准画像,了解小微企业的详细信息。”建设银行合肥分行普惠金融事业部副总经理章苏婧介绍,“去年11月上线以来,9个月时间已经累计为4500多户小微企业授信,金额超20亿元。”
目前,为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创新发展,合肥市搭建了“政务云+城市中台+典型应用”的城市大脑体系,打造数字政府的统一支撑平台、数字社会的统一赋能平台、数字经济的统一创新平台。截至今年7月底,合肥市城市大脑数字底座已打通全市200余个信息系统、累计归集327亿余条数据,生产上线了近2000个服务能力,以数据“可用不可见”的方式,让“沉睡”的政府数据变成“鲜活”的数据资产,有效助推全市数字经济发展。
推进数字化转型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
日前,记者来到位于合肥高新区的科大国创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致力于用数字治理城市的科大国创正以数据智能为核心技术,为政企、运营商、智能汽车等行业领域服务。
作为合肥大数据龙头企业,科大国创一直积极参与政府相关数字经济平台共建。“近日正式上线发布的江淮大数据中心总平台,其中的数据交换平台就由我们负责搭建设计。”科大国创党委副书记、副总裁、国创云网总裁李飞说,“数据交换平台相当于总平台的数据汇聚交换枢纽,我们负责16个市及57个省直部门子平台的数据汇聚工作,为‘数字江淮’建设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鼓励企业智能化升级改造,让创新引领企业发展,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
由市数据资源局牵头的大数据行业党委发展双月论坛交流,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思维碰撞;普惠金融助力中小企业快速融资,实现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通过数据赋能,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开展培训和专项对接,为企业发展提供坚强支撑。”李飞表示,“在这样的营商环境下,企业可以把更多精力聚焦生产发展,为城市大脑建设提供更为精准的服务。”
一年来,聚焦战略前沿和制高点领域,我市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以新型显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为核心的数字产业,积极打造城市“产业地标”。据统计,我市新型显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3个产业集聚企业超1000家,其中规模以上重点企业近400家,2020年全产业链产值超2000亿元,同比增长25.9%,对全市工业贡献率达63.3%。新型显示器件、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产业集群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获批数量位居全国第四位、省会城市第二位,2020年全市数字经济产值突破4000亿元。
此外,我市还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工业互联网已经在家电、汽车、装备、电子信息、食品等行业重点企业形成一批典型示范应用。43个项目获批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及大数据等相关试点示范,345家企业通过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建设117家智能工厂、1107个数字化车间,实现1.3万家企业“上云用数赋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