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分、光照、肥料是农作物生长必不可少的生产资料,而今,数据也加入其中,成为农作物种植的重要生产资料之一。8月9日,记者探访区供销总社下属企业上虞大通农场有限公司发现,在这里落地近一月的智能物联网果蔬“云棚”,用指尖管理种植,以数据实现增收,让农民朋友们看到了科技与数据的魅力。
今年7月,位于丁宅乡的大通农场试验田里诞生了一个新项目:新品种试验培育基地。基地在满足农作物生长要素方面均实现智能物联网操作,真正成为一个果蔬“云棚”。根据作物需要,“云棚”能自动调节湿度、温度、光照等,自动浇水、施肥施药管理,实现水、光、肥一体化智能管理。管理人员只需打开手机APP,指尖轻点,就可轻松种植。
这个神奇的试验培育基地由区供销总社出资150余万元建设,占地1600平方米,是一个集种苗引进、蔬菜种植、新品种展示、试验、示范、推广于一体的综合基地。基地分成熟品种展示区、新品种试验区、新品种中型培育区、植物工厂和蔬菜研学园艺区等。
当下试验培育的10多个新品种中,一株高大的西红柿树十分抢眼。“它采用多杆整枝的栽培方法和合理的调控手段,将一棵普通的西红柿苗培养成覆盖面积100余平方米以上的‘树体’,单株累计结果可达1500多公斤。”管理员告诉记者。在基地里,各类新品种的筛选、作物基质的重复利用都让人打开了新视野。
8月5日,丁宅、章镇的多名果农走进培育基地,看到试点甜瓜品种的种植情况,大为惊奇。“这种甜瓜我种过,以我们这儿的光照及土壤条件,成熟采摘至少需65天左右,没想到基地里1个多月便可采摘了!”有农户表示。
上虞大通农场有限公司负责人胡友娣告诉记者,通过果蔬“云棚”的数字化管理,以数据看长势,以数据管种植,科学精准地提供作物所需要的一切,既降低了成本,也提高了育秧存活率。她希望更多的优良品种、新技术从基地生产和试点,并最终将“试验田”的成果搬进农户的大田,为农户架起致富桥。
“我们选育的新品,是当地没有栽种的,但又有市场需求。在基地经过小试、中试阶段,筛选出最适合的品种,无偿推荐给农户。”区供销总社相关负责人表示,以新品种打破区域品种单一、技术薄弱、经济价值低等现状,新品种试验培育基地将不断通过提升果蔬生产的科技水平和经济附加值,促进农户增产增收,为农民朋友在迈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理清障碍、作好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