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网上国际投资促进平台 致力于中国投资促进事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产业新闻 > 绿色食品 > 文字新闻
曹有龙:让宁夏枸杞“红”遍大江南北
发布时间:2021-08-09  来源:科技日报  

  曹有龙带领团队常年驻扎在人迹罕至的地区,他们先在中宁县的戈壁滩上成功种出6000亩枸杞,随后又在吴忠市红寺堡区、宁夏中卫市玺赞枸杞庄园顺利育出“一片红”。历经7年时间,他们成功实现了让枸杞“上山”的目标。

  世界枸杞看中国,中国枸杞看宁夏。在宁夏,一提到枸杞研究,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一个人。

  他长期从事枸杞新品种选育及栽培工作,带领团队搭建起国家级枸杞研发平台,建成世界唯一的枸杞种质资源圃,获得国家新品种保护10个,审定良种3个,其中“宁杞7号”累计推广种植面积108万亩、产值200亿元。

  最近,他的团队传出好消息。历经10年,他和团队绘制出世界首个枸杞遗传图谱和物理图谱,注释出716个枸杞特有基因,研究成果于6月3日在英国学术期刊《自然》子刊《通讯—生物》上发表,这标志着宁夏枸杞基础理论研究已站到了世界最前沿。

  他,就是宁夏农林科学院枸杞科学研究所所长曹有龙。

  今年“七一”前夕,“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表彰名单公布,曹有龙榜上有名。“党和国家给我的荣誉太多了,我愈发有种如履薄冰的敬畏感。如何能让更多重大的科技成果落户宁夏,这是我最看重的事。”他说。

  幼时便对枸杞情有独钟

  曹有龙出生在宁夏中宁县,这是一个枸杞种植历史超过600年的地方,有着“中国枸杞之乡”的美誉。

  “小时候,我就很喜欢枸杞,常跟小朋友到地里玩,拣大的枸杞吃,觉得非常甜。”曹有龙回忆道,“那时,我观察到枸杞有红的还有黄的,有的上面还长了很长的刺。它们怎么长得如此不同,我很好奇。”

  1983年,曹有龙考入四川大学生物系,专业是植物学。带着儿时未解的疑惑,他特别专注于植物生理形态和植物遗传方面的学习,基本弄清了枸杞形态各异的原因。

  4年后毕业回到家乡,曹有龙被分配到宁夏农林科学院,从事土壤肥料和栽培方面的研究工作。然而,他发现自己的知识储备无法胜任当时的科研工作,于是决定继续求学。

  曹有龙一路刻苦钻研,终于在2000年取得了四川大学博士学位。求学期间,他的研究涉及植物细胞、基因等领域,并且一直都把枸杞作为实验对象,由此全面掌握了枸杞的特质。此后,他又在香港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进一步深造,这些经验都为他之后的枸杞研究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学业有成的曹有龙开始在业界崭露头角,他收到了很多单位抛出的橄榄枝。除了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连美国高校也向他发来博士后的邀请函,条件都相当优厚。

  然而,曹有龙最终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都吃惊的选择——回原单位。

  “研究了这么多年枸杞,我割舍不下,还是想回来干点啥。”曹有龙笑着说。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宁夏枸杞的发展用曹有龙的话说,可谓是“举步维艰”。到了1994年,宁夏全域内种植面积还不到3万亩。彼时,老一辈的研究工作者大多受知识、设备和技术限制,难以对枸杞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无法真正解决宁夏枸杞的发展难题。

  曹有龙希望,自己能出一份力。

  在戈壁滩上种出“一片红”

  曹有龙的枸杞之路,从培育新品种开始。

  在单位的支持下,他带领科研团队培育出了“宁杞5号”“宁杞7号”“宁农杞9号”3个新品种,打破了“宁杞1号”孤军奋战40年的局面。其中,“宁杞7号”以果实颗粒大、商品等级率高的显著优势,快速成为最受市场欢迎的宁夏枸杞品种。

  然而,“宁杞7号”的推广最初并不顺利。

  在曹有龙的老家中宁县,老百姓并不看好这一新品种。于是,曹有龙给了哥哥500棵“宁杞7号”种苗,让他种上两亩地,但哥哥将信将疑,只种了两分地。

  没想到的是,到了秋天,这两分地上长出来的枸杞又大又红,惊艳了全县上下。

  由此,“宁杞7号”逐渐打开市场,也为后来枸杞种质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有了好苗子,怎么种植是关键。

  “枸杞种植要实现标准化操作,必须要让机器在地里快速、准确、规模化作业,从而降低劳动力成本。”曹有龙反复强调。

  此外,他也深刻地认识到,利用有限的耕地资源扩大种植枸杞的面积,是不实际的,这可能会损害农民的利益。为了实现枸杞种植大范围推广,曹有龙及其团队决定另辟蹊径,到戈壁滩、沙漠、盐碱地上进行枸杞种植研究。

  于是,曹有龙带领团队常年驻扎在人迹罕至的地区,他们先在中宁县的戈壁滩上成功种出6000亩枸杞,随后又在吴忠市红寺堡区、中卫市玺赞枸杞庄园顺利种出“一片红”。历经7年时间,他们成功实现了让枸杞“上山”的目标。

  枸杞要种出来,更要活下来,这成了之后的研究重点。

  为了提高枸杞繁育成活率,曹有龙带领团队研发出微型扦插快繁技术,即利用从树上剪下来的嫩枝进行扦插育苗,不仅使种植效率大幅度提高,而且使枸杞繁殖成活率从过去的30%提高到了80%以上。

  “我们很欣慰,微型扦插快繁技术不但保证了新品种快速成活,还解决了病菌污染、温控等突出问题。”曹有龙说。

  此外,曹有龙带领团队成员深入新疆、青海、内蒙古等枸杞野生分布区以及美国、韩国、日本等国,系统收集了2000余份枸杞种质材料,创建了分子标记与表型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构建枸杞重要性状的表型数据库,建成了世界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枸杞种质资源圃和种质基因库。

  注重调动团队成员积极性

  曹有龙团队对枸杞种植的全面攻关,使宁夏枸杞有了质的飞跃。

  由于颗粒大、口感好、无农药和无重金属残留等显著优势,如今宁夏枸杞已通过欧盟600多项检测标准认证,还“走”出了国门,远销海内外。

  下一步,宁夏枸杞该怎么发展,曹有龙认为首要任务还是加大科技创新、培育优质新种。

  “需要注意的是,科研人员要把发展特色枸杞资源作为重点,深入研究提取技术和方法,以具有药用和食用功能的枸杞为对象,研发医疗保健产品和药品,推动人类身心健康的发展,从而使枸杞产业化不断升级。”曹有龙说。

  曹有龙坦言,宁夏枸杞要想走上快速发展之路,除了要解决培育良种、树立优质品牌等问题,团队和平台建设也非常重要。

  最早白手起家时,曹有龙就将目光瞄准了争取国家科研项目。2006年,他拿到了国家发改委的重大项目——大果枸杞新品种繁育及示范推广,种植基础设施由此得到了极大的改善;2007年,他组建了宁夏枸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9年,他组建了国家枸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年时间成功实现“三级跳”。

  通过这些平台,曹有龙与枸杞研究专家以及全国各地科研院所、企业建立了合作,在全国打响了宁夏枸杞的名号。

  如今,曹有龙的枸杞研发团队已从7人发展到30余人,加上外围人员,一共有100多人。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是他带队的总方针。

  曹有龙不仅注重挖掘团队成员的潜能,还鼓励他们继续深造。他拍着胸脯向大伙儿保证:“你尽管去学,不要有后顾之忧,所有费用单位掏!”

  “现在带出来的团队成员有两大特点,第一是为人诚实、第二是善于创新。”对此曹有龙感到非常欣慰。

  这一群平均年龄40岁的研究者,正满腔热血地为宁夏枸杞增添新的活力。

上一条:政策利好纷至 5G规模化应用加力提速
下一条:今年国务院将为企业减负超万亿元 降费占六成
与我们联系
  • 联系电话:+86-0512-53660867
  • 传  真:+86-0512-53660867
  • 邮  箱:info@investchn.com
Copyright © 2015-2024 InvestCH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投促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