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首届高中生进入毕业季,苏州工业园区海归人才子女学校再次赢得人们聚焦的目光。在首次“大考”中,学校首届19名高中毕业生收获来自世界各大高校的129份录取通知书,其中包括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多伦多大学、伯克利音乐学院等著名院校,累计获得355万元人民币奖学金。
作为国内首家海归人才子女学校,该校由上海中锐教育集团与苏州中新集团联合创办。学校以“根深中华 创新国际”为理念,依托中国国家课程和国际IB课程体系,致力打造中国化国际教育的典范。
“追本溯源,园区海归人才子女学校因其服务人群的特色和需求,拥有一套独特的课程和教学体系。我们希望通过中国化的国际教育,培养既能‘出得去’,又能‘回得来’的优秀国际化人才。”学校总校长张昕如是说。
中西融合,走出中国化国际教育路。来到园区海归人才子女学校,入口处“根深中华 创新国际”几个大字耀眼而醒目。2016年,围绕这八字理念,致力于园区高层次人才子女教育的海归人才子女学校正式创办。
“在苏州,每一所民办学校都有其特色所在。想要切实理解一所学校的发展体系,首先要理解学校的逻辑起点。”在张昕看来,园区海归人才子女学校的设立绝不是“冲动的决定”,而是结合了苏州的发展战略布局,经过深思熟虑后下的一盘“好棋”。
近年来,随着人才对城市发展起到越来越大的赋能作用,一场场“抢人大战”相继上演。除了政策、资金等硬条件,城市所能给予人才的软服务同样不可小觑,其中就包括了人才子女教育。从外籍人才到海归人才,伴随着苏州人才结构的转变,相应的人才配套服务亦在变化,园区海归人才子女学校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
“哪怕仅仅是通过校名,学校的定位已经得到体现。目前,我们有一半左右的学生来自园区的海归人才家庭。”张昕表示,正是结合了海归人才的特性和需求,学校在办学之初即努力探索,以中国课程与国际课程相融合的方式,打造具有特色的中国化国际教育。
教育引领,独特课程体系激发潜能。提及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创新的中西融合课程体系是园区海归人才子女学校最大的特色。学校提供从幼儿园到高中十五年一贯制的中英文双语教育,以中国国家课程为纲领,以国际文凭IB课程为结构,开发学生创造、创新、创艺的潜质,培养主动进取、全面发展的终身学习者。
“围绕打造中国化国际教育的目标,我们的教学依托了中国国家课程的内容,但是教学方式却采用了国际通行的IB课程体系。在该模式下,我们注重探究性学习,鼓励学生的好奇心,并引领他们自主学习的行动力。”在张昕看来,好奇心就如同是种子,需要将其放入学习行动的土壤中,然后才能发芽、开花、结果。“在这一过程中,老师扮演了观察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留住好奇心,并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
采访中,初中部学生德育与关怀主任何吉回忆了一则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有趣案例。当时,学校初中部的学生通过对苏州古城区平江路以及张家港永联村这两个社区改造项目进行调研,分析它们的改造更多的是传承了历史传统还是利用了高科技的推动。这是一次“无围墙”的跨学科探究学习,学生们发挥所长,通过材料收集、现场考察、采访居民等方式,最终得出了完全不同于预期的结论,并写出详实的调查报告。“如果说好奇心是火种,那么教育的功能就是点燃这把火。园区海归人才子女学校的教育是鼓励学以致用,让教育行为与生活紧密关联,同时在因材施教中最大地挖掘每一个孩子的潜能。”何吉说。
文化延续,培养“回得来”的人才。在今年的IB统考中,园区海归人才子女学校有两名学子斩获满分佳绩。而在单科项目中,中国语言与文学A有15人获满分,在选课学生中占比高达94%。
三年前入读园区海归人才子女学校的AudreyZhou是IB满分获得者之一。目前,她已决定就读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将在那里攻读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专业。回忆起初二那年跟着父母回国,AudreyZhou的语气里透出一丝羞涩。“我印象很深刻,当我刚来园区海归人才子女学校时,我的中文很不好,大概只是一年级学生的水平。而经过几年学习,我的中文进步很大,一方面得益于这里得天独厚的环境,同时也与学校注重中文底色的教育氛围分不开。”
在常规课程之余,园区海归人才子女学校的课后延伸课程也值得一提。学校将中国古代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按照IB的学习方法做了崭新的诠释,并建立起独特的延伸课程框架。与此同时,学校每学年还开设一周的“无边界学习周”,鼓励学生在自然中、在社会中展开实践式学习。
“在园区海归人才子女学校,我们致力培养可以放眼世界的优秀人才;但更重要的是,我们的优秀人才不但要能出得去,更要能回得来。这是学校的教育精神所在。”在张昕看来,中文A超高的满分比例,证明了园区海归人才子女学校学生们普遍拥有过硬的中文语言与文学功底,他们将带着深厚的中华历史底蕴与文化自信走向世界,并在世界舞台讲述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