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普陀区依托城乡公共文化体系一体化建设,全面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统筹城乡资源配置,推动赋能发展,夯实共同富裕文化基础,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评估获全市七连冠,一个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现代海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一、设施建设同标准。村(社区)文体设施实现标准化建设,全区105个村(社区)文体活动中心实现全覆盖,平均面积为470平方米,满足群众日常文体需求。各镇(街道)均建有综合文化站,其中六横综合文化站建筑面积达1.06万平方米,拥有多功能活动厅、图书阅览室、综合排练厅、渔民画室、健身房、艺术档案室等,已成为村民参加文化活动的“大阵地”。文化分馆、图书分馆实现镇(街道)全覆盖,在白沙、六横、桃花、东极、展茅等地建有普陀海洋系列博物馆,通过总分馆上下联动的方式,把优质公共文化服务延伸到基层农村、偏远海岛。
二、优质文化共享受。健全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统筹共享机制。公共文化服务配送向海岛乡村倾斜,城乡居民共同享受优质公共服务。“十三五”期间送书下乡29369册次、送戏下乡594场、送培训下乡1016场、送讲座展览924场。推进全民阅读体系建设,普陀图书馆获评省首批“满意图书馆”,7个乡镇(街道)图书分馆、105家村(社)图书室、2家学校图书馆分馆、5家城市书房、10家驻军、残疾人康复中心等图书流通站构建起“家门口的图书馆”服务模式,全区“15分钟阅读圈”基本建成,全域高品质现代文化供给更加丰富。
三、文化服务零距离。主动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互联网+”建设,积极开展数字服务,数字文化馆、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建设日趋完善,目前区文化馆微信公众号已开通小程序场地预约功能,微图书馆将于年底前上线,通过移动端实现自助借还、自助检索、新书推荐、读者服务、场馆预约、活动报名等功能,实现全域通借通还,使公共文化服务通往城乡社区“最后一公里”变成零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