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精神品格,于身边人、于细微处、于不觉间,更好地感召人、激发人、凝聚人。7月29日,徐汇区“实践汇——新时代文明实践课堂”第5期课堂生动开讲。从“设计特色鲜明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入手,本期课堂聚焦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对内的凝聚力和对外的吸引力、内在的创造力和外在的竞争力,通过自带“精神流量”的鲜活案例,探讨如何以品牌项目汇聚力量、凝聚群众。让群众感受到党的声音就在身边、社会的温暖就在身边、美好的生活就在身边。
在龙华烈士陵园,面对1.3公里的讲解路线、1.2万字的讲解内容、257位英烈和英模人物,龙华烈士陵园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近三年来筹建了一支1063人的“龙传人”志愿服务队,将“初心之地”的志愿者们塑造成为红色文化的传播者。通过开展润物无声的文明实践主题活动,汇聚龙传人的志愿力量,演绎令人动容的红色情景剧,以史叙事、以事带人、以人见精神,坚持让核心价值凝心聚魂,使爱国主义教育更具感染力和号召力,使英雄精神在新时代更加熠熠生辉。
作为上海市第一家扎根工地、服务建设者的志愿服务组织,徐汇滨江建设者之家秉持“建设到哪里、志愿服务就跟进到哪里”的理念,在文明实践项目设计上坚持人本导向。850平方米的空间“承包”了工友们日常所需,运行至今,为建设者提供法律咨询服务1642人次,医疗服务33688人次,共举办大型活动303场,惠及106050人次,不仅让建设者受益于志愿服务,还让他们都能被顾及、被关照,感受到城区的温度,找到“主人翁”的感觉。
“少年强则中国强,江山社稷我承当”,星空少年讲解团喊出这样的口号。这支志愿讲解团组建于2018年,由一群热情活泼、充满梦想的钱学森小粉丝组成,是钱学森图书馆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的教育品牌项目。少年们通过讲解指导、实训考核,最终成为穿梭于馆内讲解的小小讲解员。在文明实践的浸润下,鲜活的少年既是锻铸软实力的生力军,也是软实力的大彰显。
人人都是软实力,新时代的楷模“群像”更是拥有直抵人心的温暖力量。徐汇区的全国劳模王承、全国先进工作者苏嵘等劳模先进在日常岗位上精益求精、追求极致,平时生活中友爱友善、和睦和谐,在社会活动中热心公益、无私奉献,在区总工会的指导和引领下,与其他劳模先进一起发力,形成了徐汇区第一张劳模志愿服务清单——田林街道劳模志愿服务清单,用实际行动让劳模的榜样示范作用更清晰、更常态、更温馨。一位劳模成立一间创新工作室,带动随手志愿蔚然成风,让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在社区常有、企业常驻、窗口常做。
承载文艺“软内容”的城市空间“硬容器”,有脉搏、有呼吸,令人心向往之、近悦远来。黄浦江畔年轻的西岸美术馆,借助蓬皮杜中心丰富的馆藏,致力于为上海本土观众系统性、全方位地展现20世纪以来世界现当代艺术的发展脉络。2019年,西岸美术馆成立志愿者团队,吸引了近1300名来自各行各业的志愿者报名加入,他们在美术馆接受了美术馆基础知识、艺术史、导览体验等全面系统的培训后正式上岗。依托“最美艺术大使”们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让每一个走进美术馆的人都能融入美术馆,获得丰厚的艺术滋养。
在“实践汇”课堂微论坛环节,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人员汇聚一堂,围绕议题展开讨论、分享和总结,通过解剖案例、抓取创新突破点等,直面文明实践工作中的疑难和困惑,探讨如何培育打造群众需要、社会欢迎、特色鲜明的文明实践品牌项目。
“城区软实力,是城区散发出的一种集体气质、一种精神面貌,它最初的出发点和最终的落脚点就是人”,华东理工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唐有财表示,在文明实践项目设计中,要突出吸引力,从引领、服务视角出发,着眼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对品质生活和价值实现的需要;要突出亲和力,充分回应人的体验、尊重人的创造、彰显人的价值,打造可感、可知、可及的项目;要突出感染力,激发人心共情共鸣,让文明实践时时有感动、处处有温情、人人有归属。
据悉,这一特别的课堂由徐汇区委宣传部(文明办)、区地区办联合华东理工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徐汇区融媒体中心共同举办。“实践汇”第一季重点聚焦提升群众参与度、助推社会治理、强化理论宣传、建设志愿服务队伍、设计文明实践项目、有效整合资源等6大议题,通过总结徐汇文明实践和社会治理的25个特色案例,汇聚新理论、新实践、新思考、新方案,进一步探索文明实践的“落地机制”,助推基层创新工作方法、提升人员实操能力,增强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综合效能,培育一批文明实践的积极行动者,让文明实践在徐汇活起来、亮起来、实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