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网上国际投资促进平台 致力于中国投资促进事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产业新闻 > > 文字新闻
李晓江:雄安是中国城镇化下半场的探路者
发布时间:2018-10-01  来源:中国新闻网  

  雄安是中国城镇化下半场的探路者

  雄安新区既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又要有足够的紧迫性,要在这两者之间达成一个平衡。

  我觉得能够看到雄安新区启动区的初步面貌,两年到三年的时间周期是需要的

  本刊记者/霍思伊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是最早参与到雄安新区规划设计专业工作的专家之一。在他看来,雄安新区一方面要有历史耐心,但同时也要有现实紧迫感,要在两者之间寻找平衡,雄安新区需要时间把发展思路理清,把规划设计做好。

  “两年到三年的时间周期是需要的”

  中国新闻周刊:你如何评价雄安新区这一年多的工作进度?有些人认为进展很慢。

  李晓江:不算慢,真的不算慢。2008年以后我深度参与了汶川地震后的北川新县城和玉树地震的结古镇(玉树市区)灾后重建,从规划到建设,前后都共用了4年。这讲的是一般的建设,是用既有的技术标准、工作方法和建设方法来进行建设。而雄安还有一个使命,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要应用最新的发展理念和工程技术来建设一个理想城市,建设一个能够代表中国城市未来的理想城市。

  习近平总书记讲到雄安新区的时候用了一句话,雄安新区建设一定要保持历史耐心。雄安新区是中国城镇化下半场的探路者,我们已经走过了改革开放的40年,这是上半场。说实话,其实是用了一种非常粗放的方式在发展,是追求GDP和经济发展,追求速度,追求经济效率的逻辑。但现在到了下半场,要研究人的需求,要研究怎么建设一个创新城市、人文城市、绿色城市。因此,规划设计工作一定要周全,深化改革开放的政策要配套,承接的北京非首都功能要清晰,这些都需要一个合理的周期。

  当然我们也不能说,因为我们要有历史耐心,就拖着什么都不干。也真的不能太慢。因为雄安的规划也不可能追求十全十美,当地还有等待拆迁的老百姓……因此,雄安新区既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又要有足够的紧迫性,要在这两者之间达成一个平衡。我觉得能够看到雄安新区启动区的初步面貌,两年到三年的时间周期是需要的。

  雄安新区的建设推进与过去的模式确实不同。在全面启动之前,已经建成了占地24公顷的市民之家。8月份我还参加了中国建筑学会组织的新区建设者之家的方案评审,国内12家著名建筑设计院组成的6个团队提出了建设进程中的服务基地设计方案。新区一旦开工,几万建设大军一旦入住,几十家设计单位到了现场,你的设计、施工、运营协调工作,工程物料供应,还有很多市场化物流、供应需求都发生了。这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庞大的工程服务系统,现在正在做相应的规划和具体建设的安排。其实,我们已经看到了雄安新区不同以往的规划建设推进方式。

  中国新闻周刊:在推进规划的过程中,专家们关注的焦点主要是什么?

  李晓江:我觉得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在于怎么建一个代表生态文明未来的绿色城市。关于绿色生态,搞水的专家重视水环境与水生态的事情,搞建筑的专家重视绿色建筑,搞建造的专家重视的是新区建造过程中使用的工艺、材料和技术,搞交通的专家更重视交通的绿色低碳。新区在建设的所有领域、所有行业、所有项目都涉及生态和可持续的问题,所以它是非常复杂的。此外,我们还要关注新区的建筑总量,合理的建筑密度、人口密度,合理的建设层数和高度,在新区营造一个不同于“上半场”城市高楼林立的景象,尺度人性化,又节约土地、材料和能源的宜居城市。所有这些绿色、生态的理念和技术方案,都要靠规划的团队去分辨和吸纳。

  第二,怎么体现以人为本,建设一个高生活质量高服务水平的城市?我觉得这个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是雄安新区的安身立命之本。雄安未来作为一个创新之城,首先要吸纳的是创新人才,是首都功能疏解的人才,那些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比较高,也就是说,雄安新区的生活质量和公共服务标准不能低于北京。怎么做到这样的一个人居环境品质,提供与之匹配的公共服务,需要一种什么样的规划理念和技术来实现?

  第三个问题,是将来到底发展什么产业?我个人的观点来讲,我觉得产业我们只能定一些大的方向,首先要有负面清单,比如不能是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肯定不能是污染性的产业。同时,更重要的是要为雄安新区寻找可以支持其长久发展的动力,即培育和吸引创新型产业。雄安新区要成为新的区域性增长极,一定是依靠自身强大的创新能力和新兴产业,来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产业升级,从而达到优化区域产业结构的目的。

  显然,雄安要形成创新和新兴产业的动力,就必须具备能吸引创新人群的环境品质、生活品质和公共服务,所以上面提到的这三个问题是一个循环系统,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还有一个可能是更难的问题,不是规划就能解决,但是规划一定要参与。就是怎么改变我们城市建设的模式,怎么从我们城市建设的土地财政依赖的路径当中走出来。雄安新区一定不能重复这种发展模式。这个问题又与土地开发、城市营建,与规划和设计有着密切的关系。

  体面地终结土地财政,是雄安的使命

  中国新闻周刊:怎么理解你说的下半场的“经营”理念?

  李晓江:在8月份举行的京津冀专咨委第100次全体会议上,我给雄安新区的领导们举例,我说我们今天看看北京质量最高、税收贡献最大商务办公楼是哪些,是嘉里中心、京广中心、恒基中心、东方广场,都是香港开发商二三十年前盖的。但这些楼盘仍然是北京最昂贵的楼,就是因为是持有经营自己的资产,希望它能够长期保值增值升值,他就会很精心地把这个资产打理得非常好。而国内的开发商大多建完就卖,没有耐心和能力去持有经营。因此很多著名的办公楼出售后,很快成了低品质、低价值的楼宇。

  土地财政、房地产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有历史的功绩,但是我觉得它不能持续。我们过去上半场就是靠卖土地,获得建设和发展的资金,但是下半场不行。都靠银行贷款,都靠政府拨款,也是不可能成功的。上半场的逻辑就是一次性的出卖,卖土地、卖房子、卖资产、卖企业。下半场应该是善待资产,持有经营,让资产不断地持续地发挥效益,通过资产的经营来获得政府的收益,通过获得政府的持续性收入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新闻周刊:按照下半场的逻辑,新区的规划需要着重考虑的是什么?

  李晓江: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的工作中,我们和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企业老总有不少的交流,发现他们关心的都是:在雄安能不能招到想要的人才。

  下半场,中国进入中等收入社会,一个最重要的变化就是,人变了。下半场的逻辑是人们选择生活的城市,在城市里面选择就业;是企业跟着人才走,企业随着人才聚集度来布点。

  所以我说雄安新区是在为国家城镇化、工业化的下半场,为国家的现代化再探索一条新路。这条线路的核心是什么?是人,是如何创造一个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城市。

  雄安新区作为一个创新型的城市,要把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持续动力。而培育创新动力的核心是吸引创新人才。所以对规划师来讲,核心任务就是怎么为创新人才提供一个他们想要的生活质量、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体系。

  所以你观察雄安新区领导们在做的事情,不仅是希望马云、马化腾、李彦宏这些企业家来,一定程度上,他们更希望的是北京的北海幼儿园、史家胡同小学、北京四中、宣武医院来。这些优质的公共服务资源,是吸引创新人才与创新活动聚集的重要条件。

  中国新闻周刊:如果要营造吸引人的城市,这次的规划需要细化到什么程度?

  李晓江:去年6月份到9月份的雄安第一轮国际咨询,我们要求获选的各个团队把一个一个的开发单元做好,我用了一个词,叫创新空间单元。就希望在1到3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居住,有就业,有公共服务,有高品质的公共空间等等,让人们在一个很小的步行范围里面,可以感知的空间里面,满足他全部的生活和工作的要求。这就是以人为本,就是要研究人的空间需求、人的公共服务需求。

  这个概念,就是希望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吸引人来居住就业,吸引企业发展的环境,在尽量小的空间里面满足各种活动的需要,满足人的生活的所有需要,要满足经济活动的所有需要,实现高度的混合开发。

  这个设计,不只是规划师、建筑师的想象力,其实是要求你去研究未来雄安新区人的生活方式,根据他的生活方式,去配置新区的公共资源,去设计建筑方案和进行土地开发。

  雄安新区的道路交通规划采取了“窄路密网小街区”的模式,设计了完善的公共交通和慢行步道系统,构想了严格限制燃油私人汽车、全面推广绿色能源车辆,试验定制化公交、无人驾驶车辆等系统。但在规划过程中,又要通过严格测算和仿真模拟,保证道路系统在不采取“极端性”政策与管控措施的情况下可以正常运行。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雄安新区是个创新的城市,但不能成为不成熟技术的试验场。一方面要强调理念与技术先进,另一方面必须是成熟、适用技术的应用。既要创新试验,又要保障有效运行的底线。

  中国新闻周刊:之前这种组团式的空间规划理念,有在中国任何城市实现吗?

  李晓江:深圳的华侨城和蛇口都是这种模式,都是较小的尺度,几平方公里十几平方公里,但有一套完整的城市功能,有优良的公共服务和人居环境,加上富于远见的开发者——华侨城集团和招商局坚持持有经营的理念,使这两个地区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更新功能,提升品质,保持了地区的价值和活力。

  在雄安新区,已建成的市民中心是一个先行探路者,一期开发建设的启动区实际上也是一个探路者。在启动区的26平方公里去实践我们的这些理念,看可行不可行,为后续的开发建设积累经验。

  中国新闻周刊:雄安与深圳、浦东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中央强调雄安对标的是深圳和浦东,另一方面又强调雄安与两座城市不同,你怎么理解?

  李晓江:深圳是中国内地最重要的对外门户和口岸,是改革开放初期两种制度的连接点,拥有整个国家改革开放的动能。浦东所处的上海市是国家的经济和产业中心,从地理上来讲,最有发展条件和优势的区位,就是中心区位和门户区位。雄安新区既不是中心又不是门户,要想它发展好,只有靠创新,这是雄安与深圳、浦东最大的不同。

  其次,雄安新区所担负的改革、开放、创新的使命不同。

  其实上半场完成的是相对比较表层的一些制度探索,比如减免税收等以增长为目标的激励性政策。在雄安新区,下半场所需要的应该是以品质、创新为目标的激励性政策,可能重在经营模式的创新,技术的创新,产品的创新。

  当年所有的城市都没有土地财政的时候,深圳创造了土地财政,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动力。今天雄安新区怎么通过深刻的制度创新,来体面地终结土地财政、房地产依赖的模式,这是更加艰巨的使命。这就需要金融创新、投资体系创新、地方税收体制创新,需要创造、积累、经营好政府的资产,为新区发展提供可持续的财政支持,这可能是最艰难的。

  此外,还应该有社会治理领域的改革创新,如何为新区营造一个开放、包容的社会氛围,如何为创新人群、年轻人创造他们喜欢的社区环境,如何促进新区原住民和新移民的社群融合,不断提高社会文明水平等等。

上一条:稳预期,让减税降费给个人、企业带来更多获得感
下一条:今年国务院将为企业减负超万亿元 降费占六成
与我们联系
  • 联系电话:+86-0512-53660867
  • 传  真:+86-0512-53660867
  • 邮  箱:info@investchn.com
Copyright © 2015-2024 InvestCH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投促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