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网上国际投资促进平台 致力于中国投资促进事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产业新闻 > > 文字新闻
范恒山:以三“心”认识和看待中国经济发展
发布时间:2018-09-30  来源:澎湃新闻  

  2018年9月9日,由国家文化旅游部等推动的“世界旅游联盟?湘湖对话”在杭州市召开,范恒山同志应邀出席会议并作《以三“心”认识和看待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旨演讲。现将讲话刊出,供参阅!

  中国经济发展不仅关系到自身,也影响到世界,国内外都非常关注。借此机会,我就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与走势谈一些看法,供大家参考。

  为了表述方便,也便于大家记忆,我把我的认识概括为三个“心”:对中国经济保持平稳发展的态势要充满信心、对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重大挑战要保持戒心、对把握关键方面促进经济行稳致远要坚定决心。

  一、对中国经济保持平稳发展的态势要充满信心

  过去三、四十年来,中国经济年度增长有高有低,但总的看保持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水平。1978-2010年,平均年增长达到10%,2010年为10.6%。从2011年起,在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中,经济下行的压力增大,至2016年,年度经济增长分别为9.5%、7.7%、7.7%、7.3%、6.9%、6.7%,但仍然保持了平均增长7.6%的水平。2017年出现逆势回升,达到6.9%,而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长6.8%,整体来说,2011年后,年度增长平均水平较1978-2010年有所降低,但细致观察,它具有一些重要的特点:

  第一,这是在国际经济发展处于低迷的状况下实现的。2008年发生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除2010年增长指标有些反弹外,世界经济发展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增长缓慢、复苏乏力,相比较而言,中国经济的高增长显得十分亮眼。

  第二,这是在经济增长基数已经较大的水平上取得的。中国经济总量保持世界第二的水平,虽然与位居第一的美国有较大的差距,但也与第三位后的国家拉开了较大的距离,基数已不小。与国外相比,中国每年的增加值超过了一个中等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与自身相比,当前增长一个百分点则相当于前些年增长几个百分点。

  第三,这是在主动调节速度推进结构优化质量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的。这个时期,大体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体现了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能转化和质量提升的战略取向与工作要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工作主线、“三去一降一补”是工作抓手,钢铁、煤炭等支撑经济发展主要产业的产能增长被抑制、削减,房地产行业存在的泡沫被挤压化解,这种状况下所取得的增长速度是相对实在的,并且体现的质量是向上提升的。

  第四,这是在一些触及权力和利益关系的改革不断推进的情况下实现的。这包括大力度推进反腐败斗争、完善国家治理体系、优化国家治理方式,包括整顿市场秩序、规范经营行为、建设信用体系,包括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推进污染防治、提升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水平等等。其中的一些改革举措对经济的长远发展颇有益处,但对提高当前的增长速度则可能会形成一定影响。

  第五,这个增长速度与体现经济向好发展的其他重要指标保持了良性协调。除了与质量、结构、效益改善相得益彰外,物价持续保持总体较低水平、年度新增就业人数屡超计划预期、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改善、社会运行保持总体安宁稳定,这种良好状况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时是罕见的。

  第六,这一时期增长速度波幅微小。尤其是自2015年下半年以来,经济增长连续十二个季度运行在6.7%-6.9%的中高数区间,波动幅度在0.2%以内,这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

  这些特点不仅清晰凸显了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的态势,也强烈昭示了经济发展的持续推进、行稳致远的韧性和潜力,并给进一步看好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树立起坚定的信心。

  事实上,中国经济数十年来一直打破如影随形的“崩溃论”、“硬着陆”等预判,始终保持稳定向好的发展态势,即使在遭遇国内外一些重大不利因素干扰冲击时依然如此,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总体上说得益于自身的一些特殊有利条件的支撑和审时度势、因境施策的创新性努力。在前行的道路上,它们将继续发挥作用,并持续带给中国美好的经济发展前景。这些因素涉及到长、中、短期三个方面。

  从长期看,基于国情形成的两个重要因素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支撑条件。一是庞大的市场。这是由中国具有世界上最多数量的人口这一基本国情所决定的。而庞大的市场,就意味着巨大的需求,从而意味着巨大的经济发展空间。这也意味着,中国经济自身回旋循环的天地十分广阔,即使遭遇严峻的外部环境也不能从根本上动摇发展的步伐。极而言之,如果内需给力,实现中国经济的平稳发展就有了基本的保障。就下一步而言,发展的空间在于推进城乡间、地区间各类人口实现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和大体相当的消费需求;在于实现自身更高质量、更具特色的产品与服务对国外相应市场的替代;在于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二是有为的政府。这是由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基本国情所决定的。政府强有力的行政管理与组织能力,能够有效动员与集中资源要素攻克重大难关、进行应急处置,从而有利于从整体上推动供给创新和需求扩展,并且有效排除掣肘干扰,促进资源要素在更大范围配置运用。

  从中期看,推进体制建设、经济转型和结构优化的持续努力,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不竭源泉。一是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将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推进政府“放管服”、国企国资、垄断行业、财税金融、社会保障等基础性领域改革,特别是实施产权保护、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依法甄别纠正社会反映强烈的产权纠纷案件等重大举措,将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等举措,将显著提升开放性经济水平,有效拓展发展空间。二是一系列推进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将释放出巨大的发展潜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健康中国战略等等都涉及全局、关乎整体,连接范围广、带动能力强且潜力巨大,它们的强力实施和深入推进,将带来数以万亿计巨大发展潜能的释放。这些战略是国家全面实现现代化的推手,也是促进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支撑。三是着力优化经济结构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将进一步拓展经济发展的内涵与空间。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意味着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和动力机制的转换与优化,也意味着传统经济体系向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转变。从而必然要求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必然要求把最新科技手段和实体经济进行深度融合,必然要求对传统产业瞄准国际最好水平实行更新改造。沿着这个方向开展的一系列努力,在促进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产品达到世界水平的高质量的同时,必然给中国经济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也带来更高的效率和更大的效益。

  从短期看,围绕化解突出矛盾、实现年度与近期发展目标所采取的工作机制与改革举措,为推进经济持续向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稳中求进的总的工作基调下,各级政府坚持年年抓、抓年年,形成了持续不断的政策投入和重点攻坚。就当前看,一是前期出台的重大改革发展政策的积极效应将陆续释放显现。近些年来,为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内部经济下行压力,国家陆续推出了大幅度削减行政审批事项、积极减税降费、推进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开展“互联网+”行动、实施“三大战略”、开展自贸区试点等一系列举措,这些举措将继续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二是集中打好三大攻坚战,将推出新的有力举措。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扶贫和污染防治,是中央确定的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打好的三大攻坚战,时间紧、任务重,非下更大功夫、举更有利措施不可,这意味着还会有一批重要举措适时出台。三是应对突如其来的变化与困难,会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基于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与随时出现的内部困难,国家形成了灵活的调控思路和方式,包括区间调控、相机调控、精准调控等,这有利于从容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推动经济长期向好发展。

  在实践中,上述这些有利因素不是割裂分开的,而是接续和联动的。基于这些因素,我们有理由对中国经济持续向好发展保持坚定的信心。

  二、对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重大挑战要保持戒心

  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光明,并不意味着前行的道路是一帆风顺的,更不能以为不下大气力并采取适当的措施,中国经济发展就会自然天成。应该看到,中国经济发展的环境并不宽松,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横亘在面前,解决起来并非易事。可以说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也非常严峻。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和长期向好,必须对这些重大挑战保持戒心,并努力加以化解。就主要和关键方面而言有:

  第一,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的挑战。眼下美国挑起了国际的经济贸易摩擦,特别是对中国的贸易战,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出现了新的变化。事实上在今天,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区域一体化已经把各个国家和地区紧密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合作还是竞争,都会给世界带来变化。一国的发展不可能独立于世界之外,世界的变化是常态,外部环境对一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是常态。作为一个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作为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的发展中大国,中国不仅面临着世界一般性变化的挑战,还将面临针对自身的一些特殊挑战,这种挑战许多是突如其来的,并且会是比较激烈的,而他们带来的冲击一般都会比较大,会在一定程度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对此要有足够的认识,并做好科学预判和有效应对,任何侥幸心理和绥靖做法都可能使自已陷入被动并吃尽苦头。

  第二,经济脱实向虚的挑战。实体经济是一国赖以生存和发展基础,是体现强盛和发达的依托,也是科技创新的主要载体。实体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着国家现代化程度与经济发展的水平,也代表着核心竞争力和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而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和核心,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过去一些年来,受体制机制、管理水平等的影响,一个时期里国内投机性金融活动和泡沫性房地产经济相互支撑、螺旋推动,致使经济发展呈现出脱实向虚的色彩,重要生产要素大规模向虚拟经济领域集中,实体经济发展得不到金融等的有力支持而前行缓慢且深拓不足。当前我国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总体看是大而不强,供给质量效率不高、国际分工地位较低。近些年,国家高度重视发展实体经济,从抑制投机性经济和发展先进制造业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但要从根本上扭转脱实向虚的状况,做强做优实体经济,面临着一系列体制创新,也涉及到深层利益格局的调整,难度很大。

  第三,关键核心技术的挑战。关键核心技术是经济发展的基石与命脉,近几十年来,受思想认识的约束和经济脱实向虚等的影响,我国集中力量攻克技术难关的机制建设和工作举措有所减弱,在某些领域与发达国家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上的差距有所扩大。就当前情况看,中国基础科学短板突出、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基础工艺能力不足,工业母机、高端芯片、基础软硬件、开发平台、基本算法、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等瓶颈比较突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活生生的事实反复告诫我们,关键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必须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已手中。受视野格局创新能力、资源供给、体制政策等的制约,要改变这种状况并非易事,且追赶的时间也不会短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高质量发展都需要关键核心技术做支撑。而关键核心技术的短缺无疑会影响国民经济持续向好发展。

  第四,市场信用的挑战。市场信用是市场秩序的重要内容,是市场正常有效运转的基础,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条件。在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良好的市场信用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逃税骗税、恶意逃废债务、制售假冒伪劣产品、故意侵犯知识产权等状况还较严重。市场信用应该是社会和公民的基本道德品质,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把这种行为底线建立起来十分重要。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育、法制等相向而行。在市场经济活动形成的巨大利益诱惑面前,如何从思想深处树立起包括“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等在内的正确的义利观,实现企业自律、公民自爱,不仅关系到社会文明程度,关系到人民的道德水准,也关系到经济的发展跃升。

  第五,粗放管理的挑战。有为的政府是中国独具的特色与优势,而有为的政府来自于政府科学的精准的作为,有关经济的政府调节或宏观调控更应以精准、细致为基础。但当前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管理粗放,在缺乏深入调研、透彻分析的情况下想当然决策、抓工作浮光掠影止于表层而不精于细节、出问题后热衷于以运动式一阵风的方法来解决,如此等等不仅导致许多工作缺乏质量和效率,也使同样的问题一而再再而三接连发生,给国家和地区带来严重损失。实现高质量发展必然要求精细化管理,如何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和工于精细的机制,促进精细问情、精细分析、精细施策、精细处置迫在眉睫,但任务艰巨。

  就经济运行本身看,当前尽管保持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支撑经济向高质量迈进的有利条件不断积累,但也存在着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如投资增速特别是基础设施投资增速放缓、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长速度也比去年同期回落,2018年7月份的同比增长速度更是为近4年同期最低,在外部环境波动、进出口贸易增长出现不确性的情况下,投资消费增长的波动增大了经济下行的压力。还要看到,实践已经表明,由高增长向高质量转变过程中转型升级所遇到的困难和矛盾比预想的要大,解决起来综合平衡的要求更高。总之,无论是从远期看,还是从近中期看,我们都要对制约经济持续向好发展的困难与问题有足够的警惕,保持戒心,全力以赴加以解决。

  三、对把握关键方面促进经济行稳致远要坚定决心

  面对着转型升级的新要求,面对着已有和新生的新挑战,面对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任务,实现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应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保持思想定力、加强统筹协调,精准施策、扎实细致的做好各项的工作。重点应围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面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解决突出矛盾、补齐主要短板等方面下功夫。

  第一,大力建设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营商环境直接关系到生产经营者的信心和积极性,关系到经济运行的效率与效益。要着眼于规范、便利、透明和高效,加强与国际通行经贸规则对接,注重吸收世界先进经验,构建内外一体的营商环境。一是优化管理体制。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切实解决政府过度干预问题,做到“有为不越位、及时不随意”,有效破除要素市场化配置的不合理障碍,最大限度降低制度化交易成本。应在总体缩减的前提下精准制定管理清单,并不断优化管理方式。二是优化开放格局。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对外商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落实好国家大幅度放宽有关领域市场准入的措施,全面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经验、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推动全国开放不断向纵深挺进。三是优化市场秩序。完善市场规则,全面建立市场信用体系,严厉打击制假售假、搞商业欺诈等违法行为;推进市场一体化建设,严厉惩治各种妨碍公平竞争、设置行政壁垒、搞行业垄断市场分割和地区封锁的行为。四是优化配套体系。加强营商链条网络建设,形成前后端生产环节无缝连接配套的优良环境;加强教育、卫生、文化等设施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的生活服务体系。

  第二,全面调动经营者劳动者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创造性。“众人拾材火焰高”,全面发挥各方面的积极能量是中国经济持续向好发展的根本保障。一是坚定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经济发展与直接增加普通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连接起来,使之体现为每一个普通家庭收入和财富的增长。二是最大限度的保护和激发企业家精神,以保护产权、维护契约为基石,以优化市场信用环境为保障,以强有力的激励约束为手段,以建全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为纽带,充分发挥企业家的能动作用,使企业家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从而推动企业成为经济主战场的生力军。三是为科技工作者创造良好环境,通过建立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鼓励其积极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破解创新发展难题,充分发挥其在重大科技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在推进科技经济有机融合和经济持续发展中发挥中坚作用。四是完善干部选任制度和奖惩机制,激励广大干部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开拓创新,使这个“关键的少数”在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中起到带动和示范作用。

  三,凝心聚力做好攻难关、补短板工作。要立足挖掘内需潜力、灵活拓展外部市场开拓经济发展新局面。一是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发展,抓住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契机,通过政策调整和“三去一降一补”等措施,一方面抑制泡沫性房地产经济、投机性金融活动等的发展,引导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领域特别是先进制造业集中,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另一方面推进减政降税减费,努力降低实体经济发展的各类成本,以质量为基础、创新为导向,切实做强做优做大实体经济,力争在一个不太长的时间内使脱实向虚的状况发生根本性转变,并结合发展实体经济努力开拓新经济新动能。二是着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全面突破。充分发挥我国制度的特殊优势,建立行之有效的攻坚体制和激励机制,以科学家和企业家为创新主体统筹整合力量,在科学规划和系统布局的基础上全面推进、逐项突破,加快缩小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尽快改变在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受制于人的局面。三是切实加强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力度,按照形成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促进重点地区发展支撑的要求与导向,摸清情况、突出重点,完善和提升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网络等各类基础设施,特别是解决好领域欠帐和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要特别重视发挥社会资本的作用。四是加大统筹城乡、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力度,把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起来,继续推进户籍制度等重要改革,有序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和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进一步强化各城市对所在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以城带乡的硬机制、硬任务和硬指标;深化二元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城乡资源要素平等交换的机制;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促进优势经营主体、先进生产方式和现代技术手段进入农村农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坚持“抓两头、带中间”,发挥重大区域战略和战略平台的促进作用,进一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五是努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坚持多途径并举,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按期保质打赢扶贫攻坚战;进一步强化就业服务,促进多渠道就业,保障农民自由就业的权力;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教育投入应继续向困难地区和薄弱环节倾斜;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促进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让广大人民群众早日实现安居宜居。六是深化基础性关键领域改革,完善产权制度,依法严肃处理各种侵权行为;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实行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进资源类产品和公共服务价格改革,建立健全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七是严格管控各种风险,加强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建立灵敏真实的信息反馈体系,形成及时科学的应急处置机制,以防范金融风险为重点,全面做好各类风险的预制、评估与应对工作。八是强化精细化管理与调控,建立健全科学、效率的程序制度与严格、深重的处罚机制,倒逼行政管理向精、细、深、实上靠拢与契合;强化规律研究和风险预测,进一步优化定向调控、相机调控,切实做到精准调控。

  除此外,要科学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准确评估贸易摩擦形成的包括就业等的影响,及时的有针对性的采取对策。应不断完善对外贸易区域结构,推进进出口市场多元化,同时运用税收、信贷等手段,促进和支持企业开拓替代市场,创造性的发展对外贸易。

上一条:雄安至商丘铁路有望年底前后开工,与商合杭铁路相接
下一条:今年国务院将为企业减负超万亿元 降费占六成
与我们联系
  • 联系电话:+86-0512-53660867
  • 传  真:+86-0512-53660867
  • 邮  箱:info@investchn.com
Copyright © 2015-2024 InvestCH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投促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