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监管之下,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一家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负责人赵诚(化名)向记者感慨。
他透露,在资管新规正式面世后,他所在的财富管理机构从信托、基金子公司等持牌金融机构拿到的资管产品募资额度同比缩水了15%-30%。
“公司高层近期正在讨论是否削减财富管理团队人数。”赵诚说,据他所知,多家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已悄悄落实裁员工作。这背后,是财富管理机构正在集中资源谋求转型,以期在资管新规时代拓展业务空间。
资管新规面世,对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业务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一是建立相应的净值化产品研发团队与存续期管理机制,适应未来净值化资管产品发展趋势;二是业务模式从产品销售向客户综合金融服务转变,拓宽多元化业务收入以降低对传统产品代销的高度依赖;三是加大科技投入提升用户服务体验,进而提高用户黏性塑造更强的募资能力。
摸索转型之路
“在资管新规要求消除监管套利、打破刚兑、打击产品多层嵌套的压力下,不少信托公司与基金子公司迅速制定了压缩通道+资金池、非标债权类产品规模的时间表,导致我们产品代销规模随之缩水。”赵诚告诉记者,这意味着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的收入随之下滑。
他算了一笔账,通常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作为销售渠道方,可以拿到相当于资管产品募集资金1%-2%的佣金提成,以往每月他们代销的各类持牌金融机构资管产品约8亿-10亿元,赚取约1000万元佣金。但资管新规面世后,他所在的财富管理机构每月代销规模降至5亿-6亿元,入不敷出。
其间他所在机构的财富管理部门一度打算加大私募基金产品代销力度。然而,近期股市低迷,数款近期代销的私募基金产品过去两个月净值下滑逾5%,引发投资者问责,他们不得不紧急叫停这项业务。
赵诚始终认为,产品代销规模缩水仅是短期“阵痛”,让财富管理机构伤筋动骨的,是能否尽早针对净值化产品搭建一整套产品研发、存续期管理、信息披露等业务操作流程。因此他们从银行高薪聘请多位资管部门技术研发人员,负责搭建新的净值化产品运营体系,逐步替代此前的预期收益型产品运营模式。
赵诚所在的财富管理机构不久前也曾代销一款净值化的非标资产资管产品,但由于投资者接受度不高,导致整个销售过程举步维艰。
“后来我们找了长期合作机构进行包销,才实现预期销售额。”赵诚说,“如今这款产品进入存续期,每天都有投资者询问净值到底是怎么算出来的,准不准确?”
为了填补产品代销业务缩水的缺口,一些财富管理机构专门组建了子女海外留学教育、海外高端医疗、财富传承、海外置业等管理团队,以此进一步拓宽业务收入。但这些新业务同样发展得并不顺利。
“我们的财富传承业务开展了3个多月,目前还没有一单业务。”赵诚透露。
主动管理业务举步维艰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多方了解到,为了弥补产品代销业务收入下滑缺口,不少财富管理机构纷纷发起FOF产品开展自主管理。
“在资管新规出台后,我们内部将今年FOF资产管理规模调高至300亿元。”赵诚告诉记者。然而,当前股市低迷,PE募资艰难,FOF业务或也将成为“无米之炊”。
“此前我们发行过一款投向新兴战略产业的FOF产品,但过去3个月以来实际募资额不到基金总规模的30%,其中不少个人投资者没有拿出现金,只是签订了一份项目认缴协议——只有当FOF管理团队与子基金签订投资协议后,他们才会视自身投资偏好决定是否出资。”赵诚说,去杠杆导致不少民企资金链吃紧,加之近期PE实际投资回报率大不如前,这项业务对投资人的吸引力也在降低。
而原本打算发起的股票投资型FOF产品甚至无人问津。“这类FOF产品出现行业性亏损,即便产品管理方与投资方名气再大,也点燃不了投资者的热情。”赵诚告诉记者,比如3月份中信证券推出的一款“信享盛世系列集合资产管理计划”,主要投向千合资本王亚伟、淡水泉赵军、景林资产高云程、拾贝投资胡建平等明星私募基金经理旗下产品,当时受到不少投资者追捧,但半年之后,这款产品净值回报率与最大净值回撤值分别达到-10.3%与-7.5%.
“其实这两个数值均低于同期沪深300指数跌幅(-19.9%)与上证指数最大回调值(-13.9%),但投资者对净值亏损感到不满意,纷纷用脚投票。”赵诚说。
另一位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合规总监认为,相比净值下滑的窘境,当前不少财富管理机构自主发行的FOF,还存在违规操作风险。比如资管新规要求消除多层嵌套和通道,采取多层嵌套型投资模式的FOF势必要做出整改;此外,资管新规要求基金退出日不得晚于基金到期日,FOF管理团队还面临提前安排子基金份额赎回套现的操作难题。
“这导致财富管理机构主动管理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大大下降。”赵诚称,但是,若主动管理业务迟迟无法创造理想收入,单靠股东方自掏腰包,未必能坚持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