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本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指示,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自觉把全市域纳入到长江生态大保护的范围,聚焦目标任务,解决突出问题,全域统筹,分类施策,全面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工作,长江经济带保护开发取得明显成效。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战略思想,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本市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生态文明领导小组,印发《常熟市加强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方案》,在苏州率先出台生态建设成员单位职责清单、绩效考核办法和“一票否决”制度,试点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离任审计,成立长江经济带战略环评及“三线一单”划定项目协调小组,推动本市产业转型和绿色发展,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在强化规划引领方面,本市严守城市开发边界、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三条红线,省市两级生态红线保护区域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0%,在市域范围内打造以铁黄沙为主的200平方公里沿江生态经济圈,以虞山尚湖为主的100平方公里生态核心圈,以昆承湖、沙家浜、南湖为主的100平方公里生态涵养圈,同步推进望虞河、海洋泾、常浒河三条绿色廊道建设,形成由三大生态圈和三条绿色廊道组成的“三横三纵”大生态格局。
做好顶层设计,为下大力气补短板、强弱项打下了坚实基础。本市建立水环境区域补偿制度,试行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实施差别化水电价和绿色金融政策,激发生态保护积极性。推进“畅流活水”工程,强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抓好入江的支流支浜管理,深化城乡黑臭水体、江边排污口和码头整治,65个规模以上入河排污口监督性监测,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常年保持100%。加快推进岸线修复、绿色廊道建设,森林覆盖率17.7%,自然湿地保护率达65.3%。为了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本市累计投入40多亿元建成11座污水处理厂,污水管网达到2750公里,在全国率先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PPP项目,城市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8%和81%。全面落实河长制和断面长制,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累计关停畜禽养殖场4000多家,淘汰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近2000台。与此同时,本市还进一步加强环境执法监管,对300多家重点企业安装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并与环保部门联网,在苏州率先实施IC卡刷卡排污。新《环保法》实施以来,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超1000件,处罚金额近6000万元。
把绿色发展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应坚持优存量与提增量相统筹,不断优化产业质态。对此,本市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了以纺织服装、装备制造和汽车及零部件三大产业为主导,以新材料、电子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支撑的“3+5”现代产业体系。当前,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持续增长,服务业占GDP比重超过47%,北大分子工程苏南研究院、省产业研究院金属研究所等重大创新平台相继落户,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超93%,新一代汽车技术、智能制造和新材料等三大前瞻性产业正在谋篇布局,创新驱动战略也在稳步实施。
长江经济带不仅是一条有巨大潜力的经济发展带,更是关系子孙祸福的生态屏障带,本市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深入实施化工、“六小一无”等专项整治,推进关停不达标企业、淘汰落后产能专项行动计划。近五年,累计淘汰水泥产能30万吨、造纸产能5万吨,整治电镀、印染等“散乱污”企业超800家。为了巩固扩大开放优势,本市以开发区、特色功能区、特色产业园区等载体建设为抓手,不断提升外经贸集约、集聚程度,基本形成了“三区一园”和8个镇级工业集中区为主的产业空间格局。
推动长江经济带保护开发,还需树立“一盘棋”思想,正确处理水、路、港、岸、产、城之间互动发展关系,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对此,本市充分发挥长江水道、港口岸线和区镇一体发展的叠加优势,推进滨江区域的综合开发,促进港产城融合发展,着力将常熟港区打造成为重要的内河枢纽港与新兴港口新城。当前,常熟港已开辟航线66条,与53个国家和地区的265个国际港口通航通商;建成泊位59个,年货物吞吐量8800万吨,为经济发展和临港工业开发提供重要支撑。同时,苏虞线航道、申张线航道整治稳步实施,进一步提升水上运输连通与承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