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见证了浒墅关的沧桑巨变,而运河人家也保存着关于运河的独家记忆,虽然运河沿岸居民的生活,早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发生在运河岸边的故事却被口口相传。老码头、小茶馆、来往的货船……曾经熟悉的生活点滴,最终浓缩在一件件斑驳的老物件里,这些变化见证了新时代运河两岸的发展和百姓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季进兴,从高中时期便开始收藏浒墅关当地的老物件,对于念旧的人来说,他的家里可以说宝物云集。盛米容器、煤油灯、清末衙门枷锁、官府用茶壶……一间屋子被塞得满满当当,如同一个记忆博物馆,这些“老朋友”在他的保存下部分还能使用,灰尘反为它们穿上一层光阴外衣,在岁月的沉淀下,多了些韵味。
谷桶、升罗,两件布满岁月痕迹的生活用具把我们带回了那段码头岁月,“当年从阊门起一直到浒墅关,运河上来往的都是运米、谷的船只,苏州的粮食销往全国,升罗就是其中重要的测量工具。”《寒山寺志》称:“自阊门至枫桥十里,估樯云集,唱筹邪许之声,宵旦不绝,舳舻衔接,达于浒墅。”浒墅关的漕运文化由此可见一斑。
高度约20厘米的圆形谷桶,外表刷着一层红漆,底部和腰部各有一层铁箍,放满一桶便是十五斤谷。升罗是木质碗状容器,表面已经泛黑,开口是约14厘米的正方形,深约9厘米,上面还印有“国计堂”的“堂”字。季进兴说,后来,升罗也逐渐走进居民家里,大家可以根据人口数量,用升罗精确判断出所需的米量。如今,谷桶、米桶和升罗早已淡出人们的视线,但从这老物件中仍可见浒墅关当时大米市场之盛况。
过去没有通电的时候,就是油灯的主场。棉绳作灯芯,一直延伸到灯座里,灯座内注满虎油,棉绳浸染灯油,用火柴点着绳头,罩上灯筒,完成点灯。但油灯在浒墅关还分很多种,有挂在运河码头边上,当货船经过时起到照明的作用的;带玻璃罩的是专门挂在货船的桅灯,火光不会漂忽不定,不容易被风吹灭,供船上夜间照明的;还有家用的、公用的,里面放的都是虎油,可以放置桌上,可以挂在墙上……虽然材料极为简陋,做工极为粗糙,但在没有电灯的年代,“灯盏”成了每个家庭不可缺少的物件。“我们小时候都用过的,家里姑娘绣花、长辈打草席时候都是用的这种灯。”
依附着繁忙的京杭大运河,当时的浒墅关经济繁荣、物流发达。上世纪中叶,河西上塘与东岸下塘,大大小小布满10余家茶馆。那会儿茶馆多到什么程度?走在街上随意抬头看看招牌都是某某茶馆。当时茶馆里常见的就是六角茶壶桶,做工细致,边上还有雕花。用的时候,把茶壶放进去,盖子盖上并在空隙处塞满棉花,能起到保温的作用,想要倒茶的时候刚好有留出来一个茶壶嘴,以保证随时都有沸水可供冲茶。浒墅关的茶馆除了喝茶还兼营书场,以及不定期的京昆、绍兴戏演出。若是遇到春夏饲蚕,席草收获季节,古镇的蚕种草席交易就延伸到各家茶馆中进行。
生活中的器物有它的前世今生,劳动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巧妙雕琢,成为一个时代的活化石,其中之一就是礼盘。礼盘大都造型美观、做工精致,考究的人家还编上字画,用黄铜饰件来嵌角镶边,主要是往娘家送节、或往别家送礼时使用,打开盖子,里面满是糕点、米粉、干果之类。虽然年代已久礼盘已经风化,但在时间的刻度下,每一件物品都是时代的见证者。
古往今来,运河对我们都有着非凡的意义,它象征着奔腾的民族力量,激励着我们努力奋发过好生活中的每一天,也无限滋养着我们的心灵。运河记忆及背后的桩桩故事,折射出了时代的变迁,一件老茶桶、一种种油灯、一个陶罐或瓷器,甚至家用的铜盆、筷筒、算盘……每一件不起眼的老物件,也都体现了浒墅关人幸福生活的不断变化,以及浒墅关人在这个变化中呈现出的智慧和勤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