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青田全面完成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大搬快治”三年行动,投入资金2.6亿元,实现了90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危险区内6661人解危。2020年启动地质灾害“整体智治”三年行动,深入实施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风险管控全国试点,实现从隐患点管理向风险防控转变。
一、用心搬,消除隐患保障安居
一是全力办好“为民”实事。除险安居三年行动部署以来,我们连续两年把“大搬快治”作为民生实事,增设5名事业编制成立了应急中心,建立了“县领导巡点、属地乡镇抓点、局班子督点、基层所长盯点”的“四点联动”工作机制,并实行“一周一报一督促,一月一评一排名,一季一巡一通报”的进度督办制度,实现了“三年任务两年完成”。
二是因势出台“惠民”政策。在全省率先出台《青田县地质灾害“大搬快搬,应治快治”三年行动暨综合治理实施方案》,采用迁建安置、公寓安置、货币安置等多种避让搬迁方式,供搬迁对象灵活选择,通过横向比较,我们的房屋拆除、租房、审批规费减免等各项综合补助标准居全省前列。
三是用心提供“便民”服务。我们努力当好“服务员”,在“三通一平”、配套服务等方面一步到位,让搬迁户能在最短时间内建房入住;努力提升居住环境美丽宜居,完成避让搬迁特色示范小区建设两个;安置小区优先建在产业集聚的周边地区,确保搬迁对象搬得出、住得好、能就业。
二、系统治,规范工程精细管理
一是率先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在省自然资源厅先行先试政策的支持下,我们建立了一套“事前、事中、事后”工程质量控制机制,形成一份乡镇明白治理、自然资源部门规范监管的工作手册,同时将治理工程全流程录入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质量管理系统,形成数字化档案。试点总结出了《青田县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质量体系精细化管理办法(试行)》,青田县地质灾害质量管理的“一手册一平台”为《浙江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管理办法》的出台贡献了青田实践经验。管理体系运行以来,施工资料由工程完工后补录向实时跟踪记录转变,保障了施工资料的可溯性和真实性。
二是凸显数字化建设优势。2020年,抓住青田县被列入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风险管控全国试点的契机,将下个寮特大型滑坡防治工程纳入省重大地灾施工在线监管平台,建立基础地质、施工设计三维模型,安装星光级别摄像录像及120个监测设备,视频和监测数据实时上传监管平台,项目各方可通过平台远程互动监管。通过平台的工程巡检、安全隐患等功能,实现施工问题的即查即改和闭环管理。2019年,我们投资350万元自建了“天巡地查”数字化应用场景,利用无人机航拍、高清摄像头、基层自然所巡查等手段,全方位全流程监控项目用地的边坡治理工程。
三是拓展治理社会效能。在治理过程中,我们注重把工程治理与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相结合,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如,滩坑库区蓄水引发一处古滑坡体,我们采用反压的治理措施,形成约300亩的台地,青田最大的旅游景点千峡旅游小镇就建在这个平台上。又如,我们先后建成了优秀治理工程3个,其中莲头村施工道路在治理工程结束后改造成了村内的主要通道,吴山村治理工程挡墙成为当地宣传乡风民俗的有力平台。此外,我们不断优化治理方案,努力以最少的成本投入获取最高的安全系数,如,我们青田下个寮滑坡是华东最大的滑坡体,经专家反复论证,制定了排水降低危险系数的治理方案,减少大面积开挖对环境的破坏,治理费用由最初预算约5亿元降到最后的1亿元。
三、精准防,提升基层防御能力
一是夯实群测群防基础。我们制定了《青田县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制度》,规范调查职责、程序。发挥群测群防员的“神经末梢”作用,在工程治理期间,为撤离危险区的常住人口发放租房补助,确保汛期危险区人员全部撤离到位。
二是完善群专监测网络。投入1100万元,建成了全省首个地质灾害应急指挥中心,综合承担全县应急指挥职能,构建“机人结合、机测为主、群测群防”的地质灾害智能监测、远程指挥、实时会商体系,累计建成地质灾害隐患专业监测点19个、小流域预警系统4个、群专结合监测预警点35个,为灾前决策提供最直接的数据和技术支持。三是扎实推进“整体智治”。建设省级地质灾害风险管控平台,形成集监测、预警、科研、科教为一体的地质灾害监控中心,为丽水市全域范围提升监测预警、分析研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