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记者从我市相关会议获悉,近年来,我市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和《安徽省中医药条例》,在构建中医药服务体系、发挥地区中药资源优势、强化平台和机制建设、人才教育培养、配套制度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推进新安医学事业高质量发展。
我市中医药资源丰富,历史上孕育发展起来的新安医学是中医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医学流派。目前,我市共有各类中医类医院8所,其中公立中医医院7所,二级以上中医医院5家,专门从事新安医学研究的科研机构2所,具备一定实力和规模的新安医学世家特色专科诊所20余家。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15.2万亩,中药材加工销售企业23家,省级龙头企业3家,中药材专业合作社26户,“十大皖药”产业示范基地2个,中药材农业产值12.4亿元。全市现有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企业13家,生物医药产业增加值达13.7亿元,生物医药国家级创新平台3个。
记者了解到,我市积极贯彻实施中医药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新安医学传承发展配套制度,《中医药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市先后出台《新安医学振兴工程实施方案》《新安医学传承创新发展实施方案》,推进新安医学传承发展。《新安医学振兴工程实施方案》突出“医、药、养、旅”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实施特色中医诊疗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中药材产业规模发展工程、中医药养生养老深度融合工程、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工程,全面提升新安医学人文内涵,加快新安医药产业发展。今年年初出台的《新安医学传承创新发展实施方案》从发挥新安医学健康维护和促进作用、推进新安医学产业发展、促进新安医学传承与文化传播、加强新安医学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明确新安医学传承创新重点任务。同时,方案还提出完善新安医学工作体制机制,建立持续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并明确新安医学发展中的医保相关政策。
近年来,我市把新安医学振兴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投资5亿元加快补齐中医药医疗服务短板,迁建黄山市中医医院暨新安医学传承创新中心并争创三级中医院,高标准建设新安医学研究中心,打造新安医学传承创新高地。构建中医药服务体系,抓龙头、织网底、促下沉,满足群众多样化医疗服务需求。
发挥地区中药资源优势,加快道地中药材基地建设,推动中药健康产品研发,推进新安医药产业发展。强化平台和机制建设,推动中医药科技创新发展。“十三五”期间,我市共投入584万元,在51个乡镇卫生院(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中医馆。
我市共有中医医院6家、中医诊所11家、中医门诊部6家被纳入医保定点协议管理范围。对“张一帖”内科、郑氏喉科、黄氏妇科、祁门蛇伤、胡氏骨伤科等新安医学名科,医保部门主动上门服务,开通绿色通道,缩减办事环节,确保全面纳入医保定点管理。在中医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核定上予以充分考虑,以定价为杠杆引导医疗机构使用中医适宜技术和服务,助力中医中药的传承发展。
在中医药人才教育培养、队伍建设上,我市注重特色人才培养和挖掘,推进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截至去年底,全市共有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577人,中药师157人,达到“十三五”既定目标。目前全市有5名安徽省名中医,11名安徽省基层名中医。新安医学世家传承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人,省级14人。建立邹交平、潘宏图、王国仁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叶九斤、冯淼鑫等5个省级名老中医工作室,积极开展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
据悉,“十四五”期间,我市将聚焦新安医学发展存在的短板和弱项,依托生态和地域优势进一步强化组织和政策引领,切实练好内功,加快推动新安医学传承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