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身心健康,家庭氛围也好多了。”吴爷爷的家人对于家庭病床的巡诊服务赞不绝口。原来,家住江东街道某小区的吴爷爷由于脑梗塞后遗症,从专科医院出院后一直在家卧床,行动不便的他情绪越来越低落,脾气变得焦躁,甚至不愿配合康复治疗。家庭医生经过综合评估,为吴爷爷建立了家庭病床,制定了治疗方案,定期巡诊,为其做康复训练和心理疏导。如今,吴爷爷可以在治疗师的指导下缓慢步行,心态也好多了,康复效果明显。
随着2019年我市推进探索“医、养、护”三位一体健康养老模式,这样的案例在义乌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为我市的老年人及其家庭提高了生活幸福指数。该模式不仅得到老百姓的拥护,也获得了全国老龄委的高度认可,并成功入选“全国医养结合典型经验”。目前,我市正以“搭建一个平台、构建两个体系、提升三种服务能力、推行五项重点工作”的工作思路,不断探索、积极实践,以医养结合照护中心和家庭病床建设作为着力点,不断推进老年健康服务工作。
“医”与“养”相结合 提供双重保障
经过数据统计、基层调研、创新试点,我市通过探索创新,目前全市有5家医疗机构设置医养结合照护中心,共设床位150张。其中规模最大的稠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2019年9月起开设医养结合照护中心,中心建立初期主要为入住医疗机构“长护险”老人提供生活护理和基本医疗护理两方面的服务。
为进一步满足老年人的医养需求,让病情反复离不开医疗支持的老年人及其家人减轻经济负担,我市在医保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照护中心在原有长护险政策支持的基础上,增设医保统筹按床按日付费功能。即入住老人既能享受91元/天的“长护险”基金,又能享受90元/天的医保统筹报销,实现了“医保”和“长护险”的双重保障。
为进一步细化和提升服务能力,医院积极优化运行模式,针对病情反复老人需转纯医疗住院模式时,通过切换住院模式而非搬动物理空间,将老人在原床位直接收治入院,由医护人员提供治疗、康复等医疗服务,改“病人跑”为“医生跑”,在同一张床位真正实现“医”与“养”的无缝切换。同时对临终老人开展临终关怀等接续性服务,提供医疗、康复、护理、临终关怀的全方位服务。
因优质的服务和良好的社会反响,医养结合照护中心运行过程中常常出现“一床难求”的局面。为及时满足社会需求,医院在市医保局和市卫健局大力支持下,积极协调增加床位,将东半区医护人员值班室改造为病房,目前已开设床位50张,但依然存在排队等床的情况。截至3月中旬,照护中心累计收治老人101人次、现住老人44人,有44名老人在中心工作人员悉心照料下安详地走完人生的最后里程。
医护上门服务 病人在家住院
为了让长期卧床的老年人安心在家休养,我市于2020年初开始推进家庭病床工作,目前江东、后宅、大陈、北苑4个镇街卫生院开展试点,截至2020年底累计建床206张。
家庭病床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依托,让老年人真正实现“住院在家”。相对于照护中心,家庭病床辐射面和覆盖面更广,病人在家接受医护上门服务。可实现朋友式医护沟通,从家庭结构、家庭成员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的了解,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病人及家属的健康获得感比专科医院更全面。
此外,家庭病床还是“社区医院”的微缩版,在医疗服务上内涵更丰富,除了上门巡诊、护理外,还实现了现代康复(一对一训练)与传统康复(针灸、理疗等中医手法)的结合,充分利用院内资源下沉社区家庭。家庭病床还能实现闭环式健康管理,一方面实现医防融合,作为公卫与医疗医保、医保长护险等方面衔接的结合点,既充实公共卫生工作,又能真正防病治病。另一方面,通过医共体建设,实现市中心医院医共体—江东院区病区—社区家庭病床病区的医疗闭环。
此外,通过推进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医疗机构开展养老服务以及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医养合作等模式,全方位多角度推进我市医养结合工作。
目前,我市还在搭建智慧医养结合平台,老年人的家属在家即可申请享受医疗护理服务,免去老年患者尤其是老年卧床患者来回医院的奔波之苦。智慧平台以民政在建的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为基础,整合民政、卫健、医保、残联等部门为老服务职能,提供医疗、护理、康复等多方面资源,老人及其家属通过线上预约,可申请家庭病床、上门巡诊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