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高港区认真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夯实“三农”发展基础,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中心任务,聚焦七个重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逐年增长,年均增幅8%以上,2020年度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666元,综合考评全市第一。
聚焦稳产保供,提升农业质态。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效益优先,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发展效益和竞争力。耕地面积19.1万亩,粮食年产量稳定在1.8亿斤左右,粮食亩产达460公斤以上。种植业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保持在90%以上,全年生猪出栏3.72万头,生猪存栏2.55万头。全区建成高标准农田5.15万亩,高标准农田比重达73.47%。
聚焦产业转型,促成融合发展。以“健康农业”作为高港农业产业品牌,在转型升级中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体系。精心打造“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到2020年底,累计创成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3个、市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1个。推介“五一”“中秋、国庆”休闲农业精品线路,开展泰州·高港农民丰收节、首届泰州河豚节以及赏花节、采摘节、西瓜节等乡村旅游节庆活动。大力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农产品及农资线上线下交易模式、生鲜农产品社区电商模式、“农户集中采购、电商自建平台、物流同城配送”竞相发展,农村电商交易额逐年攀升,突破5亿元。
聚焦主体培育,发挥示范效力。贯彻落实市创业富民30条、区创业富民10条政策精神,坚持将扩大就业、鼓励创业作为富民增收的主要抓手,继续通过建立农民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创业载体平台、健全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等,落实相关扶持政策,切实提高农民就业创业的能力,充分发挥农民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三年来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800余人。成立高港区农场主协会,以建立“粮食银行”方式,通过“技术分享、产供联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形式,实现紧密合作、聚力抱团发展。
聚焦政策惠农,推动资源流向。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出台“农业十条”等各类奖补政策,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粮食综合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三年累计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4119.09万元,兑付涉农奖励资金1244万元,用于小农场奖补、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规模经营等扶持内容推动各类要素资源流向农村、惠及农民。高效农业保险覆盖面稳定在60%以上、主要农作物保险覆盖面达100%。
聚焦改革创新,激发发展活力。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至2020年底,全区84个涉农村(社区)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证已全部发放到位,共界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23.6万人,量化经营性资产5.32亿元,印发股份证书69399本。深化农村“三权分置”改革,开展农村闲置农房(宅基地)盘活利用改革试点,成功打造大泗镇大马村盘活样板。探索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聚焦全市村集体增收模式,设置增收路径项目库,提炼出十大类别34种增收模式,供村集体学习研究。不同的村可根据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精准谋划、科学论证选择不同的增收路径,切实丰富村集体“造血功能”,实现村集体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
聚焦精准扶贫,决胜脱贫攻坚。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最大民生工程,以战略思维谋划,以“绣花功夫”推进。靶向施策、精准发力,确保小康路上“一个不少、一户不落”。全面落实教育、医疗、住房、就业各类扶贫政策,在全市首创开展“1+14”社会救助,在全省率先出台《高港区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实施细则》,创新制定防贫综合险政策,覆盖所有低收入农户。2018年以来,共发放教育资助金668.45万元,惠及困难学生11083人次。全区8个市级经济薄弱村和1340户市级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均全部脱贫,脱贫率100%。
聚焦项目建设,拓宽增收路径。进一步增强招引规模项目力度,2018年新增投入1000万元以上的农业规模项目23个,2019年招引规模以上农业项目33个,2020年招引5000万以上规模项目22个。实施“万企联万村 共走振兴路”行动,启动项目81个,计划总投资13.02亿元,联建覆盖率100%,综合评分全省排名第六、全市排名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