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着金碗‘要饭’是自己的真实写照。”近日,甘肃省收藏协会会长、兰州大学文物鉴定与修复中心研究员刘世杰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表示,文物收藏是与历史的近距离沟通,精神上的获得和享受无可比拟。
1989年,29岁的刘世杰偶然看到一块兰州黄河石上的人物活灵活现,山水交相辉映,还有花鸟,他被这丰富的画面深深吸引,从此打开了对文物收藏的大门。
“收藏一定要学会‘鉴别真假’。”虽是门外汉,但刘世杰并不觉得这是难事,储备丰富历史知识是基础,他便买来相关书籍阅读,“越读越觉得自己‘无知’,也越被蕴含在文物里的历史所吸引”。
一边做生意,一边开始学习收藏知识的刘世杰觉得自己的生活被赋予了新意义,一有闲暇时间就去附近的古玩城听一些鉴别的小技巧,也会去地摊上看看“赝品”长什么样,随着知识量增加,开始前往世界各地博物馆一饱眼福,去拍卖会了解市场价格,结交认识有共同爱好的朋友。
渐渐的,刘世杰基本掌握了一些大众熟知的鉴别方法,可想要“入行”,还远远不够,“目鉴占到百分之八十,设备鉴定只是辅助。”他说。
“鉴别是一个复杂又综合的过程,没有吃透历史知识,鉴别无从谈起。”除了坚持每天要阅读3小时相关书籍外,刘世杰还报名鉴别培训班,完全沉浸其中,“每个朝代所用的材料、工艺、造型、包浆程度不一,各有讲究,这其中蕴含无穷无尽的历史文化”。
为了收藏,刘世杰卖掉了投资的房产和商铺,家里人对其表示不解,而只有他知道“触摸每一件藏品就是在和历史‘对话’,每个印记是历史的诉说”。
有一次,通过朋友得知,有人准备将一件瓷器私自倒卖到海外,刘世杰赶紧通过朋友联系,到现场阻止了这件事情,“文物不可复制,更不是金钱驱使下的交换物”。
宋代龙泉窑出土笔洗、李苦禅画作、清代百鸟朝凤古毯……刘世杰的收藏室里有上百件从世界各地收藏的中国文物,他表示,要把这些宝贝好好保护,如果需要,他也会向国家捐赠。
随着时间积淀,刘世杰已成为甘肃省内鉴别文物的佼佼者,平日里,有很多人都让他为自己的物品进行鉴别。他遇到过“高价买进赝品”而情绪失控的人,也遇到过未能正确认识真品,而获得的意外喜悦。
将来,刘世杰打算联合本地众多收藏家举行免费文物展览,让更多民众观赏历史文物,同时普及鉴别方法,“虽然不能完全杜绝赝品,希望通过普及易学的鉴别方法让赝品难以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