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创国家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是今年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为轨道交通产业发展锚定的具体目标。开年伊始,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铆足了“牛力牛劲”,以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引擎”,推动“双招双引”在“链”上起舞。在83平方公里的示范区内,不到80天时间里,成功签约总投资额超百亿元项目8个。
从项目内容能够看到,其中既有对装备制造这一核心圈层产业的强健,又有对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的延展,还有对轨道交通未来产业发展的项目补充。面对产业发展新形势,示范区理清新思路,沿着轨道交通产业的“轨道”,以“高铁”加速度向前驰骋,奔往激活传统产业新动能、跃升产业新能级的“目的地”。
维超智能科技青岛制造中心项目、山东省聚合物新材料创新创业共同体成果转化基地项目、山东低空经济融合创新基地项目,是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最近签下的几笔合作“大单”。动投集团国创中心双创园项目、轨道交通关键装备产业园项目、青岛泰泓轨道装备新建产业园项目,是入选2021年山东省重大项目的青轨示范区建设项目目录。
单看项目名称,“新”气息扑面而来。当记者与示范区各部门负责人交流时发现,“新”思路已然渗透到每一项工作中。
“围绕轨交核心布局新产业,加快产业集聚、加大推介力度、加速服务进度,这是今年示范区实现轨道交通全产业链产值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目标的工作路径。”示范区产业发展部部长范子龙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对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进行研判。在与企业、协会、高校、科研院所等多方征询意见和沟通后,他得出调研结论: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将从以装备制造核心圈层为主的市场,向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延展圈层不断扩张。“目前,青岛轨道交通全产业产值已经站在千亿元基础之上,装备制造核心圈层产值占比在60%左右,‘十四五’期间,我们要完成的目标是核心圈层与延展圈层的产业产值比达到1:1,也就是说,新产业从现在开始就是我们要发力的主攻方向。”
在范子龙看来,有这样的增量定位并不是“拍脑袋”的一时冲动,区域内坐落的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中国中车三大主机厂,为新材料、新能源甚至工业文旅、教育培训等延伸产业提供了技术研发平台和应用场景,这是示范区壮大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优势。
同样的“新”思路也贯穿于示范区招商部副部长董涛的工作中。“产业链和创新链加速融合是近年来先进制造领域的关键词,多点开花是今年示范区‘双招双引’的目标。”他说,轨道交通产业下一阶段的发展要靠自主创新来驱动,与此相关的碳纤维等复合材料、氢能源和锂电动力、“卡脖子”的轮对技术、智能装备等都是示范区项目招商的重点。按照今年的工作部署,示范区将依托产业基因、生态本底、数字赋能和资本助力,站在未来看现在,放眼全球找位置,在最大空间寻找合作人,瞄准主导产业、关联产业、衍生产业和新兴产业猛发力,打好平台招商、专业招商、政策招商“组合拳”,力促项目早日落地见效。示范区管委出资新成立青岛轨道交通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将进一步充实示范区产业招商力量,在白热化的“双招双引”竞争中,打开新局面,开辟新天地。
距离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管委现在办公区仅一墙之隔的,是正在建设中的双创园项目,今年8月将建成并投入使用。届时,这里将成为示范区重要的双创载体,并作为“青轨加速港”的办公场所。在不远处,新材料技术院的建设也如火如荼。未来3-5年,区域内将聚集更多企业入驻。如何为企业提供舒心满意的服务,成了示范区管委的心头大事。
“牛年就要抖出服务企业的牛精神。”示范区企业服务部长曹永章介绍,今年示范区管委在继续优化审批流程、创新智能服务的基础上,将深化“青轨服务·家”品牌,为企业家搭建踏实创业的温暖之家。今年,示范区将重点打造园区企业新建工业楼宇、闲置厂房等资源共享平台;在法律援助、子女入学、求医直通车、银企合作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周全服务;选择50家以上企业作为营商环境监测点,聘任企业家担任特约监督员。不仅如此,道路拓宽、学校医院配套等区域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也正快马加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