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没有合二为一,但强强联合,未必就非要强强合并。把握好差异化细分市场,保持独立、携手做大的共同目标,也不失为一种好策略。
经过一年酝酿,吉利汽车与沃尔沃汽车合并方案终于尘埃落定。
日前,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利汽车”)宣布与沃尔沃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沃尔沃汽车”)达成最佳合并方案,双方将在保持各自现有独立公司结构的基础上,深化在动力总成、电气化、自动驾驶、运营协作方面的合作。这意味着此前预期的资产层面整合愿景落空,转而深化相对独立的业务协同。
被认为是最佳方案
去年2月10日,吉利汽车发布公告称,正与沃尔沃汽车探讨公司业务合并重组的可能性,合并成为一家强大的全球集团,并通过香港及瑞典斯德哥尔摩上市,实现与全球资本市场的对接。
然而,上述计划未能如愿。对此,新能源汽车独立研究员曹广平分析认为,吉利汽车与沃尔沃汽车的“完全合并”计划遇到阻力,两家公司合并涉及股权、人事和业务架构,任务庞大,也受到包括品牌、产品、销售等方面的利益牵扯。相比之下,“简化合并”阻力较小,且各自业务分工合作带来的稳定性或更有利。
“这是一个最佳方案,”吉利汽车行政总裁桂生悦解释,“两家公司股权上合并成一家上市公司,势必会产生系列问题,沃尔沃如何估值、上市公司会不会有更大压力、现有股东股份稀释方案能不能得到合理安排?”他认为,吉利汽车和沃尔沃汽车所期望的、最大化的协同效应都通过这次合并方案得到体现。
值得注意的是,汽车集团业务合并并非个案。据了解,近期北汽集团内部也传出“不进行结构合并,只进行业务协同”的合并方案,来协同不同组织下企业的战术合作。曹广平认为,在我国汽车行业股比放开的大背景下,中外车企独资或合作有了更多选择,在电动化、智能化和网联化趋势下,车企合作方式也将趋于多元。
在汽车再分工时代更进一步
此次合并方案实质上是进一步深化两家公司的业务关系,并聚焦在相对短板的新能源领域。
数据显示,2020年吉利新能源车型销量6.8万辆,仅占总销量的5.16%,远低于此前设立的“新能源汽车占吉利总销量九成”的目标。
独自奋战,难免力不从心。今年以来,吉利汽车动作频频——牵手FF、入主力帆,与百度、富士康、腾讯达成合作,不断扩大朋友圈。用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的话来说,“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新的可持续发展优势。
曹广平认为,吉利“做大”战略中也有“做强”成分,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做大产能或销量,以及做强产品或技术,而是做大体量和关联方,以利于在汽车行业再分工时代更进一步。
此次合并方案也凸显出共享概念。在电动汽车核心技术方面,吉利汽车与沃尔沃汽车基于目前共享SEA浩瀚、SPA2电动车架构,已启动下一代纯电专属模块化架构的联合开发;在自动驾驶前沿技术方面,由沃尔沃汽车旗下自动驾驶软件开发公司Zenseact牵头,共同开发全球领先的高度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同时,双方将以股权合并方式推动动力总成业务合并成新公司,重点开发新一代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和高效内燃发动机。吉利汽车集团总裁安聪慧透露,团队已在开展前期工作,新公司计划在今年底开始运行。
“在电动化、智能化等方面合作开发,能大幅降低重复研发投资并均摊成本。”曹广平认为,强强联合,未必强强都进行合并,简单的业务合并存在新业务打击传统业务的问题。在他看来,差异化细分市场更有利于两者独立生存。
不影响回归A股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6月,吉利汽车发布公告称,董事会批准可能发行人民币股份及于上海交易所科创板上市的初步建议。吉利汽车寻求回归A股,以拓宽融资渠道,提升公司资金实力。
桂生悦强调,此次合并不会对吉利汽车回归A股带来影响,“相反该合并方案在各个层面消除了一切不确定因素。”
沃尔沃汽车集团总裁汉肯·塞缪尔森同样表示,作为一家独立公司,沃尔沃正在推进广泛的变革,未来可能有机会去接触资本市场。言下之意,沃尔沃不排除在未来单独上市的可能。
回顾吉利汽车和沃尔沃汽车的合作,可以追溯到10年前。2010年3月,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利控股集团”)以18亿美元收购沃尔沃轿车100%股权。彼时,李书福承诺,将沃尔沃“放虎归山”,在“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的管理理念下,双方互为对方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10年来,双方合作取得了巨大成功,吉利汽车年销量从33万辆增至2020年的132万辆,连续四年蝉联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冠军;沃尔沃汽车也走出亏损,其年销量从33.48万辆增长至2020年66.1万辆,中国亦成为其最大的单一市场。
汉肯·塞缪尔森坦言,在与吉利汽车的合作中获益良多,“10年前我们的状态和现在完全不同,没有吉利,沃尔沃走不到如今在中国的市场地位。”
10年后,吉利汽车与沃尔沃再牵手也被市场寄予高度期待。后续双方的“完全合并”是否还会提上日程?吉利控股集团对此表示,未来在探索资本市场的合作方案时,双方董事和股东将会尊重双方意见作出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