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以下简称二院)党委书记马杰在2021年两会期间透露,该院建设的全球首个基于云的小卫星科研生产基地——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卫星产业园,正式运行后将实现年产百颗卫星的能力。
2020年,我国将卫星互联网作为“信息基础设施”纳入新基建范畴。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卫星互联网已成为当今航天大国博弈的战略制高点。二院积极参与卫星互联网建设,以卫星互联网关键技术攻关、改变传统卫星制造模式,推动形成卫星快速设计制造一体化能力,服务国家卫星互联网新基建的建设需求。
2019年4月,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卫星产业园正式开工。产业园规划用地426亩,主要建设多功能产业生态中心、航天器智能制造中心等6栋主体建筑和以“柔性智能化、数字孪生、云制造”为主要特征的卫星智能生产线,投资总规模13.37亿元。
马杰介绍说,截至2020年12月,卫星产业园6个单体建筑已具备竣工验收条件,卫星智能生产线突破了适应多品种变批量生产需求的可重构技术等11项关键技术,完成以卫星智能装配系统为代表的18个分系统103台(套)工艺设备的部署与调试,初步具备试运行条件。
据介绍,二院将着力打造以“聚合、开放、共享、创新、普惠”为特征的卫星产业生态圈。“聚合”旨在依托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以卫星产业园为中心,吸引卫星产业配套上下游企业产业生态聚集,构建新型空间产业生态体系;“开放”旨在依托卫星智能生产线的技术积累和经验,创新性地将实际生产与科普活动相结合,打造航天科普教育基地和科技教育中心,从而向更多人弘扬航天文化,传播航天精神;“共享”旨在依托卫星智能生产线,面向全行业提供自动化总装、集成、测试、试验服务;“创新”旨在围绕国家卫星互联网新基建建设需求,构建基于数字孪生、柔性智能、云制造的新型研制生产模式;“普惠”则旨在卫星产业园正式运营后,加速航天文化知识的推广、产业链上下游的创新、产业聚集效应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