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今年上半年,在国民经济平稳增长和积极就业政策持续发力的背景下,中国就业形势继续保持稳中向好走势,城镇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质量进一步提高。专家分析,看当下,产业转型升级、新动能发展壮大等经济向好因素对就业形成良好支撑;看未来,外部形势对就业影响可控,中国仍将专注自身经济社会发展改革,稳定和促进就业。
就业平稳且不断改善
如何观察就业形势?失业率、新增就业是硬指标。
前6个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处于4.8%至5.1%区间,总体保持在较低水平,各月均低于上年同期水平。6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4.8%,为2016年全国月度劳动力调查开展以来的最低值。
6月末,我国城镇就业人员总量超过4.3亿人,比上年末增加500万人以上。1至5月,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613万人,今年全年中国城镇新增就业预期目标是1100万人以上,前5月已完成过半就业任务。
调查失业率下降,新增就业超预期。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指出,考虑到调查失业率有一定的季节性,同比看失业率会发现其呈温和下降的趋势,这说明中国就业形势不仅仅是平稳,而且在不断改善。
数量如此,质量也是如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司司长李希如介绍,上半年就业质量进一步提高。一是工资水平继续保持增长。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企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比上年同期增长10.1%,增速提高2.1个百分点。二是工作时间保持稳定。6月份,各类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5.9小时,比上年同期增加0.2小时,周工作时间不足35小时的就业不充分人员占比低于上年同期0.4个百分点。三是就业人员工作稳定性增强。如签订长期合同的比例,除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基本持平外,其他各类企业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各方数据表明当前劳动力市场处在较充分的就业状态,经济增长达到潜在水平,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利用,就业形势是稳的、好的。”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就业创业研究室主任张丽宾对本报记者说。
经济向好有力支撑就业
稳而好的就业态势,从何而来?
“经济增长保持良好水平,产业不断转型升级,新动能新经济快速发展,创新创业保持热度,这些构成了就业稳中向好的基础。”张丽宾说。
——经济总量持续扩大。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8%,经济增长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举例来说,二季度末,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总量18022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149万人,增长0.8%。外出务工劳动力月均收入3661元,同比增长7.5%。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上半年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5%,吸纳就业能力进一步增强。6月末,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同比提高了1.4个百分点。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就业人员数量同比增速居前,现代新兴服务业就业增长尤为明显。
——新动能发展壮大。随着商事制度、“放管服”等改革深化,新发展动能持续增强。上半年,市场主体总量突破1亿大关,日均新设企业1.81万户。代表技术进步、转型升级相关产业,比如工业领域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加值分别增长11.6%、9.2%和8.7%,明显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增速。创业和新兴产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得到持续发挥。
就业是体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指标,就业稳,既离不开宏观经济发展向好的大格局,也折射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新态势。
贸易摩擦对就业影响可控
下一步就业走势如何?
当前一大关注点在中美贸易摩擦对就业的影响上。对此,张丽宾认为,局部来说,加征关税或导致订单减少,这对部分出口加工等外贸企业就业可能会有影响;但整体看,美国发动的贸易战对中国就业的影响是有限的、可控的。一方面,中国对美出口只占中国总出口额15%以内,大部分外贸不受影响。而且中国经济体量大,内部结构合理的情况下本身可以正常运行。另一方面,即使出现局部地区和行业、少数企业受到明显影响的情况,中国也有足够的政策手段和预案,例如失业保险补贴等,能够减缓外贸影响。
“根据测算,只要经济增速保持在6%左右的区间,就业就没有大问题。从现有生产水平看,中国也不会出现严重的就业问题。”张丽宾说,不用片面强调贸易摩擦对就业的影响。不过,当前的外贸形势也提醒相关政府部门要立足长远,调整结构,解决好中国发展的内部问题,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宏观经济的稳和好来推进更高质量、更加充分的就业。
就在不久前,国家发改委等1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积极稳定和促进就业的指导意见》,指出“加快建设实体经济与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着力稳定和促进就业,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并就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引导劳动者转岗提质就业、强化失业风险应对等多方面提出具体意见,体现了政府对就业的重视,成为下一阶段中国促进就业新的政策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