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全区共有养老机构(含长者照护之家)48家,已建成养老床位7174张;综合为老服务中心22个,长者照护之家16个,率先实现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和长者照护之家街镇全覆盖;共有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28个、社区老年人助餐服务点86个;乐龄家园助老服务站65个、标准化老年活动室227个,基本形成覆盖全区、布局均衡、梯次合理的为老服务设施网络和15分钟乐龄生活圈……”这是“十三五”期间,静安社会养老服务工作交出的一份答卷。
据悉,“十三五”期间,静安区人民政府制定了《关于推进静安区“十三五”期间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和《静安区深化养老服务工作实施方案(2019—2022年)》,推进养老服务规范发展,"五位一体"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为积极主动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静安在“十四五”期间,将进一步完善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护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提高老年人社区生活便利性、安全性和舒适性,努力实现美好生活“老有颐养”。
扩总量,满足老年人多层次需求
依据“十四五”养老服务的供需矛盾、发展目标,统筹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并全面落实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确保养老服务设施规划落地;聚焦失能、失智等老年人刚性需求,大力发展护理型床位和认知症照护床位,力争护理型床位数占比达到60%以上,提升照护能级和水平。
静安还充分利用存量资源增加养老服务设施供给,加快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布点,提升“15分钟乐龄生活圈”养老服务设施功能,重点打造集托养、助餐、医养、康养、辅具推广、养老顾问等功能于一体的枢纽级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增强社区养老资源与服务的统筹调配能力。同时,引导社区托养机构向嵌入式、小规模、多机能方向发展,进一步推动长者照护之家、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社区助餐服务场所、“乐龄家园”助老服务站建设,实现均衡覆盖,做实生活照护+专业照护服务。
“在今后打造的“乐龄生活圈”内,老年人可以享受到社区托养、老年助餐、医养结合、康养服务等长期照护服务,老年助餐供应能力将达到1.35万客/日。同时还将重点开展长者智能技术运用能力提升行动,着力使静安老年人的老年生活更加自主、体面、有质量。”区民政局表示。
补短板,满足老年人专业化需求
静安将进一步推进医养深度融合,加大对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的支持力度,打通医养资源,支持多种形式的医养合作。今后,将对辖区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的人员配置、职称评定、专业培训等多方面给予政策支持,鼓励组建区域医养联合体,发挥各自专业特长,形成优势互补,建立有序转诊、双向转介机制,畅通绿色通道,推动医疗服务延伸到养老机构。
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增强认知症照护服务,对有条件、有需求的养老机构,指导养老机构调整优化功能,改造新增认知症照护单元和床位;积极推进老年人认知障碍友好社区试点建设;加大社区资源共享,为认知障碍老人和家庭提供“喘息式服务”,营造关爱认知障碍老年人的社会环境。
做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养结合服务,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造成为医养融合的重要平台,丰富老年健康服务基本项目,为老年人提供全面、连续、有针对性的服务。加快推动医护康养服务体系建设,扩大华山医院“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华东医院—静安区康复医联体等医疗成果转换。
提能级,提升养老服务水平
今后,静安区将通过提升信息化(智能化)服务手段,在区层面重点探索“大数据+政务服务”,实现政策信息发布、展示查询和服务数据汇总分析,用大数据辅助决策;在街镇层面重点探索实体服务平台与线上信息平台的融合,实现各类养老服务信息整合。同时,推广物联技术应用,聚焦老年人生活照料、紧急救助等智能服务,推进智能可穿戴设备、辅助行动设备、紧急呼叫设备的应用,提升照护服务效率,降低老年人意外风险;探索实现以敬老卡、社保卡为载体的支付结算系统,实现实体货币与各类政策补贴的移动支付结算和后台汇总分析,推动养老服务需求和供给的精准对接。
同时,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和加强养老服务行业监管两手抓。依托市民政局、上海开放大学合作办“老年服务与管理”大专班培养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加强养老护理职业培训,重点扶持1-2个区级养老实训基地,开展养老服务定期培训实训;依托市区级养老服务平台,推进联合监管、质量评价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以监管促提质,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老年服务品牌机构和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