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如何上好伴随青少年成长全过程的思政课?
近年来,包河区以多元、一体育人为原则,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注重组织领导、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活动建设,着力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绘制思政育人“同心圆”,为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有益探索。
绘制思政育人“同心圆”
2020年12月31日,合肥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傅文茹走进合肥师范附小,为五年级学生送上了一份别样的思政课。这,也是包河区思政大讲堂系列活动第一讲。
小组合作、主题班会、“我想我画”……傅文茹深入浅出地讲解《中华一家亲》,帮助学生理解“脱贫、全面小康、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少”的深刻内涵。趣味横生的教学设计、生动幽默的课堂语言,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当年12月23日,包括傅文茹在内的19名大学教授,被授予包河区中小学特聘思想理论政治课教授,定期在该区中小学举行报告会、开设讲座、示范授课,指导学校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水平。
大学教授走进中小学思政课堂,仅仅是包河区探索构建中小学“大思政”育人格局的一个重要缩影。包河区教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该区始终把加强和改进思政课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领导机制、协同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希望打造活的思政课、“通”的思政课、新的思政课、强的思政课。
目前,包河区已成立区中小学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下设思政教育等5个专题研究小组,组织40位教育科研人员,设置十余个研究课题,统筹推进辖区内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1个思政类课题被列入省、市课题。
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
为了培养专业化队伍,包河区将思政教育纳入教师全员培训内容,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让所有教育者先受教育。
当前,该区实施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提升三项培训,以国家、省、市(区)培训计划为基础开展专项培训,以所在学校为单位组织开展自主培训,以线上平台为载体开展网络培训,培训已开展7批,覆盖600余人次。
不仅如此,包河区还建设了2个思政课名师工作室,打造“名师+思政课”高质量课堂,开展“主题式”名师课堂观摩,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示范引领作用。组织思政课骨干教师评选,建立骨干教师人才库,实行动态管理,引导专兼职思政课教师提升水平,评选出包河区首届中小学思政课骨干教师150名。
同时,开展“3个一批”思政课教师队伍培育工程,塑造一批导师型、孵化一批引领型、挖掘一批潜力型思政课教师,实施“导师+徒弟”“青蓝工程”等结对工程,形成点面结合、校校联动、共同提升的良好氛围。
该区还统筹多方资源,在校内思政课教师队伍之外,积极拓展阵地,发展党员领导干部、专家导师、先进模范人物、党员爸妈等“社会思政教师”。
推进课程建设一体化
在绘制思政育人“同心圆”过程中,包河区注重改革创新,推进课程建设一体化。
“为实现跨学段思政教研一体化,我们建立健全小学、初中、高中等多学段思政课教师‘手拉手’集体备课机制,高校和中小学融合式教研备课机制,建立纵向跨学段、横向跨学科的交流研修机制。”包河区教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一体化,也是包河区努力的方向。该区统筹推进学科德育建设,深度挖掘语文、数学等所有课程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融入时政新闻、革命历史、传统文化、包河区情等内容,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值得一提的是,包河区还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内容、“最美逆行者”事迹融入教材、融入课堂。
为实现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一体化,包河区通过在线教学平台“和美云课堂”,探索制作“红色微课”,以传统文化以及故事、音乐、书画、视频、新闻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思政教育。
探索实践活动多样化
如何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探索实践活动多样化。包河区坚持开门办思政课,推动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利用辖区内渡江战役纪念馆、安徽名人馆、安徽创新馆等场所,开展研学旅行和综合实践体验,让思政教育“活起来”。
同时,积极推进家校共育,启动开展“党建领航·家校共育”工作,成立“同心圆”家长学校总校,创建15个“同心圆”家长学校基地校,实现所有街镇、大社区全覆盖。
包河区还注重思政育人与校园文化相结合。联合北京电影学院(合肥分院)启动思政教育大舞台暨首届“向阳花”校园戏剧节活动,以经典故事、红色电影、人物传记、战“疫”故事等为题材,创作话剧、歌舞剧、音乐剧、童话剧、英语剧、课本剧等精品,以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少年儿童树立家国情怀,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