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上海10号线二期、上海18号线一期南段和上海15号线相继开通,其中上海18、15号线的列车车头不再设置传统的驾驶室,乘客站在车头,可以透过车窗,望见狭长的隧道在眼前飞驰而过。
在没有驾驶员的情况下运转,地铁依靠的是列车运行控制系统,这相当于列车的智慧大脑,而给这些线路提供信号系统的企业正是卡斯柯。“取消传统线路的驾驶室设置,全程无需司机操作,这得益于可靠性更高的系统,更完备的场景设计、充分的调试与评估及更全面的安全认证。”卡斯柯技术总监汪小勇介绍道。
顶着零下20度的寒冬连续测试验证
上海15号线是国内一次性开通公里数最长、全自动驾驶等级最高的线路。2020年,受疫情干扰,整个工程进度受到了极大影响。信号系统作为后置专业,面对通车计划不变而工期大幅压缩的挑战,作为守住最终通车节点的关键把手,承受了巨大压力。
为了确保整体系统GoA4功能如期实现,在现场尚不具备调试条件的情况下,卡斯柯调试团队和设计团队充分利用远在东北的外场测试线,在零下20度的寒冬里,每天12个小时以上,进行了连续半个月的现场测试和验证,从而确保了整体系统功能的成功落地。在调试高峰期,团队通过科学、严密的计划安排,争分夺秒,实行多班组24小时不间断调试。
最终,仅用3个月零25天,出色完成了这场充满“速度与激情”的时间赛跑,刷新了信号调试时间最短的行业纪录。
冲破疫情阻挠,扬帆海外市场
2020年,卡斯柯冲破疫情的全球化封锁,在海外市场继续践行“一带一路”建设的使命担当,凭借先进的系统技术和产品,受到了海外客户的青睐。
2020年10月,搭载卡斯柯信号系统的巴基斯坦拉合尔橙线正式开通,这是巴基斯坦开通的首条地铁,成为中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去”的又一例示范项目。不仅如此,卡斯柯还成功签下了多个海外订单:开辟了新的海外市场孟加拉,将以EPC方式负责帕德玛大桥铁路连接线项目通信信号全部工程;在老挝、澳大利亚再次拿下了新的项目,分别为老泰铁路二期万象站通信信号集成项目、悉尼地铁城市及西南线项目。
作为一家技术密集型企业,卡斯柯非常注重研发。自1986年成立以来,卡斯柯以每年不低于10%的年销售额投入研发,在轨道交通控制系统领域持续创新。
技术创新的动力源泉来自于人才。目前公司研发人员总数约600人,硕士以上学历占比70%以上。同时公司和同济大学、西南交大、华师大等院校进行校企合作,建立博士后流动站,一起合作解决研发难关。
迄今为止,卡斯柯在全国分设3个子公司、8个分公司,员工总数1900余人,拥有百余项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系统技术和产品,覆盖国家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城际铁路、有轨电车等各个领域。
发布“AI+轨道交通”智慧场景 未来可期
1月29日,“AI+轨道交通”智慧场景发布会在静安区市北高新智汇园隆重举行,上海市轨道交通无人驾驶列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无人驾驶工程中心”)首次对外发布了“智能车站”、“智能运控”、“智能化验证与培训”3大类型10个智慧轨道交通场景,展示了AI在智慧轨道交通领域应用的未来蓝图。
无人驾驶工程中心是以卡斯柯信号有限公司为依托主体,联合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大学等单位共同组建的科研实体,围绕以“全自动无人驾驶”为代表的智慧地铁关键技术和应用,展开前沿技术研究。
去年7月,在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卡斯柯与静安区就“无人驾驶工程中心”的平台建设及相关智能产业发展,正式签订了合作备忘录,开启了政企合作,共同致力于促进“AI+轨道交通”创新融合的新篇章。
本次首发的10个智慧场景,是基于卡斯柯最新推出的智慧轨交解决方案 —— 全自动运行2.0系统的最新研发成果和工程实践,并结合AI技术进行了融合升级。以智能车站为例,在“智能站台”场景下,可通过大数据监测车厢和站台的客流,进行乘客拥挤度的分析与预警,规划并引导客流,控制列车的满载率和站台的客流密度;识别站台门与车门间夹人夹物、乘客异常行为等情景,并进行协同控制;在应急情况下,对乘客疏散路线进行智能规划。
随着“十四五”新五年计划在2021年正式开局,我国轨道交通建设正在“新基建”和新科技的赋能下,逐步迈向新的腾飞之路。卡斯柯方面表示,将继续保持奋进者姿态,积极创新,全力以赴,为我国轨道交通智能化发展注入智慧内核,为国家“新基建”和城轨智慧化发展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