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第二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城区,长宁区在全市率先实现了区中心、街镇分中心、居民区实践站三级阵地的全覆盖,正在努力探索形成“长宁样本”。
不久前,周家桥街道的一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了“网红”打卡地,这就是虹桥新城20号的“馨阅草堂”,原本被“荒废”的一角如今变成了一处精致的公共空间,居民可以在这潜心阅读,细心畅谈。13平方米的改变,为小区居民提供一种全新的社交场景和生活方式。
据了解,周家桥街道在成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后,21个居民区实践站承担“供需对接、注册认证、宣传引导、项目孵化、团队培育”等五大功能,发挥区域化党建联动优势,将有条件的商区、园区、街区、校区、楼宇等共同探索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培育了100个在文明实践中氛围浓郁、成效显著的品牌楼宇和楼组,打造1000个在文明实践中全家参与、特色鲜明的示范家庭。
其实,周家桥街道只是长宁区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一个缩影。
本着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把阵地建在离群众最近、活动人气最旺的场所,让群众便于参与、乐于参与的想法,长宁区打破党建、文化、科技、教育、企业等横向资源间的封闭和局限,依托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区党建服务中心)建设区级中心,依托街镇党建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建设10个街镇分中心,依托居民区活动室等阵地建设234个居民区(商区、园区、街区、校区)文明实践站;依托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普基地、市民修身示范点等阵地,建设55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实现场地设施利用最大化、最优化。同时,全区结合美丽楼道的建设,创建100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楼宇、楼组,在文明家庭的基础上创建10000户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家庭,形成“个十百千万”阵地架构,文明实践延伸到了最后一米,延伸到了最小细胞。
“挂上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这块牌子之后,不仅是硬件上有了提升,‘文明实践’也得到了多方的参与。”长期参与社区志愿活动的长宁居民董小姐这样评价。
有了宣传阵地,还要发挥阵地的作用,培育“用心走心”的品牌项目,实实在在融入社会治理,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
北新泾街道通过微信公众号,线下窗口和“心语心愿”信箱收集群众需求,开设了护航进博、扶贫帮困、综合为老、便民助民、儿童友好等10类文明实践服务项目,形成项目清单,全面开展送思想、送文明、送服务、送欢乐、送新意的“五送”服务,满足社区居民多层次、差异化需求。仙霞新村街道整合各类社会资源,通过与区文化艺术中心、仙霞高级中学、中版书房、程十发美术馆、上海舞蹈中心等多家社区单位共联建,引进优质文化资源,培育迎春联欢会、民俗文化体育节、创意阅读空间、纳凉晚会、卡拉OK大赛、睦邻文化艺术节、儿童活动中心等10余项多样化高品质、具有区域特色、深受居民喜爱的文化活动品牌,满足小区不同人群的服务需求。周家桥街道的“三味学堂”,则致力于讲年轻、在职党员们爱听的红色故事、发展故事、成长故事,从而进一步增强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进思想共识。
在一年多的建设中,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依托党建、统战、志愿、教育、群体组织及区域内企事业单位和组织的各类阵地等设施资源,推进资源共享,形成活力、互惠、融合的社区共治格局。助力非成套房屋改造;结合店招店牌管理,打造共建共治的熟人街区;结合背街小巷综合管理,促进市民文明习惯的养成;成立街道社区治理研究实践中心,开设社区治理“实践者微课堂”,围绕垃圾分类、电梯加装、楼道堆物等治理难点,引导居民“社区自家事、自己商量办”。
“文明实践+三区治理”模式推动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进机关、进社区、进商圈、进园区、进街区,促进各类资源的统筹融合。
在阵地建设和融入社区治理过程中,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始终把文明实践培训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社会治理等结合起来,根据志愿者实际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培训。截止到2020年12月中旬,全区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共开展各类文明实践志愿者培训342场次,累计培训3.8万余人次。先后培育2个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虹桥街道、华阳路街道)、2个全国最佳志愿服务组织(“五老”志愿服务队、梦晓心理健康志愿服务队)、2名全国最美志愿者(戚彦、王煊熔)、3个市优秀志愿者服务基地(区妇幼保健院、同仁医院、市血液中心)和一大批市优秀志愿者个人和集体,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核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