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推进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发布考评结果,2020年下半年度上海生活垃圾分类示范街镇综合考评中,长宁区仙霞新村街道得分排在首位。
辖区内80%的建筑是居民住宅,其中,又有80%是建于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房龄超过30年的老公房,拥有这“两个80%”的仙霞街道,在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过程中,先天条件并不占优。这个地处上海市中心的大型居住区,如何做到这来之不易的“第一”?
智慧监管赋能,人的力量依旧重要
2021年进入第二周,茅台花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唐秀珍总算松了口气。近1个月前,居住着1300余户居民的茅台花苑小区,撤走了每天早晚在垃圾房值班的居民志愿者。这意味着,居民们要在完全“无人看守”的情况下,全自动、全自觉地定时、定点分类扔垃圾。一个月过去,小区几乎没有发现一例乱扔垃圾的情况。
这一切,都被长宁区仙霞新村街道城市运行管理中心记录在案。而那双24小时不眠不休的“眼睛”,来自于正对着垃圾厢房的智能监控设备。不过,想要真正褪去“人治”、开启“智慧监管”,远不止安装探头那么简单。
仙霞新村街道城管中队中队长焦志坤告诉记者,茅台花苑四个垃圾房外都安装了监控,不仅每天早上7时-10时、晚上5时-8时居民投放垃圾时会集中启用,其他时段也是一线执法人员的“眼睛”。一旦有人在非投放时段把垃圾扔在垃圾房外,后台值班人员必须要做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预警。后台派单则直接连通城管执法人员手机中的“长宁城管”APP,20分钟内,执法人员就要赶到现场,同社区干部一起查看、追溯乱扔垃圾的情况。
在城管执法人员手机中,除了各区研发的智慧城管APP外,还有“上海城管”APP和政务微信。原先市民投诉后,需要从市到区、从区到街镇的层层转发派单,如今被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平台替代。长宁区还充分发挥居民区党组织引领作用,借助城管、市场监管等部门一线执法人员下沉街镇网格的契机,将专业执法力量纳入街镇“一网统管”平台,实现预警、派单、处置在不同部门、不同层级间的“丝滑衔接”。
但“人”的力量仍然重要。唐秀珍介绍,2019年7月,上海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在此之前,仙霞街道就为居民区制定了垃圾分类“四包”方案,即街道负责人包居民区、社区联络员包块、居民区社工包垃圾房、居民楼组长包户。疫情之前,居民区每个月都要开“四位一体”例会,居委会、物业、业委会和城管执法人员坐在一起,分析当月垃圾分类出现的问题和不足。纺原物业有限公司茅花小区管理处经理贲海兵介绍,物业负责小区保洁,因此成为垃圾分类的首要责任人,做得好,街道会给与激励,做的不好,物业则要承担责任,“物业负责垃圾分类的责任重了,但是主观能动性也强了”。
先进带后进,“绿水青山”深入人心
去年下半年,仙霞街道还首次引导两家住区单位,就“怎样做好垃圾分类”进行了一场“传帮带”试点。原来,两家住区单位体量规模都不小,作为经营性场所,每天人流量也不容小觑。但其中一家严格执行垃圾分类各项规定,另一家单位却始终不够理想。
如何让“先进”带“后进”,实现垃圾分类实效的均衡发展?仙霞街道首先将“先进”单位的宣传资料与“后进”单位共享,聚焦垃圾桶、垃圾房的标识制作、点位布局,帮助“后进生”优化。第二步是分享“优等生”的物业配置,包括保洁、值班人员的力量配备和值班排期,从机制上帮助“后进生”进步。
有了这些“现成作业”供借鉴,“后进”单位的垃圾分类情况很快有了改善。此时,街道又将两家单位划分进同一网格,在日常巡查中,为两家单位的物业建立了常态化的交流机制,相互学习、借鉴,彼此监督生活垃圾和大件垃圾的收储、清运与反馈。
“传帮带”机制也沿用到了社区。在仙霞街道,一个由街道管理办、综管中心和第三方组织成立的检查专班,每周都会不定期进行垃圾分类自查。其中,遇到诸如垃圾桶标示标牌不清晰、垃圾分类纯净度不够、可回收物堆放不规范等“即知即改”问题,“巡回自查组”就当场指导整改。对于落地垃圾包多、垃圾房周边环境差等“非即知即改”问题,自查小组提出整改意见后,会对相关小区、单位要求限期整改,并开展“回头看”检查,逐步提升垃圾分类实效。
作为大型居住区,垃圾分类的“人心工作”永远排在首位,更是撬动社区治理的杠杆。仙霞新村街道办事处主任周薇介绍,针对“两个80%”的特点,街道迎难而上,从源头树立居民心中的“大环保”理念。目前,街道已有虹仙小区、仙逸小区两个低碳实践小区,虹旭小区中更有上海首个建在居民小区内的“生境花园”。围绕这些绿色低碳设施,街道举办了分类知识猜谜、分类趣味培训、“瓶子菜园”等以低碳环保、变废为宝为特色的社区活动,实现垃圾分类在居民中的“百分百知晓率”和“百分百执行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