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4日,上海市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了重大产业项目集中开工仪式。位于金山区的上海石化“2.4万吨/年原丝、1.2万吨/年48K大丝束碳纤维”项目,作为市重大产业项目正式开工建设。
“碳纤维复合材料作为‘新材料之王’,正是我们推动化工产业转型的主攻方向,更是打造千亿级绿色化工产业的重要增长极。”金山区委副书记、区长刘健在欢迎新项目落地之际,提出了以“碳谷绿湾”产业园这一市级特色产业园为引领,全力打造长三角碳纤维产业生态圈的美好愿景。
落地大丝束碳纤维项目 助力中国制造
据悉,上海石化“2.4万吨/年原丝、1.2万吨/年48K大丝束碳纤维”项目总投资36亿元,计划到2022年底,建成3条大丝束碳纤维生产线,年产能6千吨,至2024年全部完成,总产能达1.2万吨。项目投产后,将一举改变我国大丝束碳纤维全部依赖进口、长期供不应求的局面,有力推动国产碳纤维产业发展,助力中国制造。
在开工仪式上,上海石化副总经理黄翔宇介绍了48K大丝束碳纤维的技术荣耀。在碳纤维行业内,通常将每束碳纤维根数大于48000根(简称48K)的称为大丝束碳纤维。目前,国内每束碳纤维基本处于1000根~12000根之间,称为小丝束。48K大丝束力学性能优异,经过氧化炉炭化炉锤炼后,破炉而出时一身黑亮,成为一种含碳量在95%以上的高强度、高模量新型纤维材料。比重不到钢的四分之一,强度却是钢的7至9倍,并且还具有耐腐蚀、高模量的特性,被称为“新材料之王”,也被称为“黑黄金”。在相同生产条件下,可大幅度提高碳纤维单线产能和质量性能,并实现生产低成本化,从而打破碳纤维高昂价格带来的应用局限。48K大丝束在轨道交通、汽车、能源和航海、航空、航天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据了解,上海石化是国内第一家率先突破48K大丝束碳纤维产业化技术的企业,是我国大型合成纤维生产基地之一,在中国石化、上海市的大力支持下,与上海石化研究院、上海工程公司、复旦大学等数十家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一起,走出了一条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之路,其腈纶纤维的生产及技术能力居全国之首,服用纤维产品的品种开发及生产技术均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碳纤维技术有着森严的技术壁垒,迄今为止也只有日本、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拥有并掌握。从12K到48K的成功突破,标志着我国碳纤维技术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而且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碳纤维应用前景广、技术含量高,是保障国防安全和产业高端发展的重要基础,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关键核心技术,是我国新材料产业亟需迎头赶上的重点方向。”在开工仪式上,市经信委副主任张建明代表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对项目开工表示热烈的祝贺。
成立碳纤维材料研究院 打造产业格局
2019年起金山区和上海石化就携手积极布局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2019年5月,上海碳纤维复合材料创新研究院由金山区政府、上海石化、上海电气、东华大学等7家单位联合发起成立。研究院既是肩负科研攻坚重任的“破冰船”,又是提供公共服务的“航空母舰”。研究院成立以来,围绕技术研发与服务、工程化解决方案、项目孵化与转化、专家智库咨询、行业公共服务五大功能定位,创新体制机制,着力打造“立足上海、面向长三角、辐射全国”的碳纤维复合材料技术研发服务平台、成果转化与孵化平台、高端人才培养引进平台、产业资源共享平台。
据介绍,“十四五”期间,本市将迎来碳纤维产业加速发展的拐点。为此,上海将着力做好顶层规划,明确打造以碳纤维复合材料为核心的百亿级高性能复合材料产业集群,明确打造以“碳谷绿湾”为核心的碳纤维产业集聚区。
此次落地的“48K大丝束碳纤维”项目,将与“碳谷绿湾”产业园联动发展,进一步锻造金山碳纤维产业的长板,助推新材料产业能级持续提升,为金山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同时,当天金山区还有另外5个产业项目集中启动,涉及生命健康和新材料领域,总投资约8.2亿元。
面向未来,“十四五”已高质展开。金山区将按照“两区一堡”战略定位,着力落实“南北转型”战略要求,依托上海石化和上海化工区特有资源禀赋,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构建更具竞争优势的“1+4+4+4”新型工业化产业体系,基本建成“上海制造”品牌的重要承载区,奋力创造新时代金山发展新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