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上午,记者从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美好合肥‘十三五’成就巡礼”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获悉,“十三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合肥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实施工业立市、制造强市战略,加快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布局未来产业,工业经济呈现有速度、有质量、有竞争力、可持续的发展态势,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工业发展更稳制造实力实现新跨越
数据显示,2016~2019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保持9.8%的中高速增长,稳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特别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顺利完成了防疫物资增产保供、快速复工复产任务,规上工业增速成功实现半年“负转正”。1~11月同比增长7.2%,高于全国、全省4.9和1.9个百分点,制造业综合实力和产业链韧性经受住了考验。前三季度全部工业对GDP增长贡献率达42.9%,为全市“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提供了坚强支撑。
产业能级更高标志性产业链取得新突破
在合肥,“芯屏器合”“集终生智”已成为产业新地标。
从集成电路产业来看,产业复合增长率国内领先,同时拥有存储、驱动芯片2个方向12条生产线,获批“海峡两岸集成电路产业合作试验区”,已成为国内少数几个拥有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等全产业链的城市,DRAM存储芯片填补国内空白。
新型显示产业实现“从砂子到整机”的全产业链布局,形成以TFT-LCD为主导,OLED加快发展壮大,微显示、Micro/Mini LED、激光显示等跟踪布局的产业格局,新型显示器件产业规模国内领先,液晶显示屏出货面积全球领先。
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形成“基础应用技术+底层硬件+数据计算+智能终端+行业应用”产业链,中标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国声谷”今年底有望实现营业收入1000亿元、入园企业1000户的“双千目标”。
发展质量更好产业结构得到新优化
“我市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加速壮大。”据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加快构建“绿色设计—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绿色园区”的绿色制造体系,201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较“十二五”末下降24.7%,降幅明显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数据显示,2016~2019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全市规上工业贡献率由41.4%提高到88.9%,其中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产业占全市工业比重,由2015年的14%提升至2019年的24.5%。战新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比重,分别由2015年末的31.0%、16.9%,提升到今年前11个月的51.7%、27.8%。
策源能力更强研发创新汇聚新动力
产业发展,离不开有效投入。2016~2019年,全市工业投资、技改投资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平均增速分别达13.5%、13%。长鑫12英寸存储芯片、京东方10.5代线、维信诺AMOLED 6代线、康宁玻璃基板、彩虹光伏玻璃、蔚来中国总部等重大标志性项目相继落地投产,为合肥工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创新是合肥最亮眼的底色。我市依托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载体建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一大批新型协同创新平台加快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总数超1400家,建成54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大企业实现企业技术中心全覆盖;拥有8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数量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一;已建设15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涵盖了人工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及光伏、节能环保等制造业重点领域。
“两化”融合更深新基建夯实新支撑
在新基建建设方面,我市不断加快5G、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工业转型升级和“四新”经济发展支撑作用明显。
据介绍,我市现已建成5G基站8088个,实现主城区和县域城区连续覆盖,部分重点区域深度覆盖;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规范化运营;形成智能制造、监测运维、供应链协同等一批工业互联网典型解决方案,1.3万家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建成我省首个全球制造业领域“灯塔工厂”。
国家级人工智能开放平台累计终端用户数突破30亿,总应用数93万个;创新实施智能制造“万千百”工程,发布国内首个智能制造地方标准,累计培育117家智能工厂、1107个数字化车间,351户企业通过国家“两化融合”贯标;加快“制造+服务”转型,累计9家企业入选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