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万事,民生为大。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民生之向。社区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和社会治理最基本的单元,也是滨江构建民生福祉大生态中的关键一环。
2020年,滨江首批社区美好生活共同体——滨和社区、闻涛社区、滨文社区美好生活共同体相继建成启用,并塑造了“邻聚里(HOME+)”品牌形象。另外,还有6家美好生活共同体改造、新建工程也正稳步推进中。
在社区美好生活共同体中,居民融入社区,融入滨江,一个居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模式正在逐步完善,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充实、更有保障。
功能齐备 打造社区生活的滨江样板
美好的生活应当孕育着希望与追求。生存是活着,而生活则是不断地提升品质。不断追求精神世界的满足,内心需求的满足,追求有意义的生存才是生活。
滨江的美好生活共同体,从最初的构想之际,就将“生活”二字融入其中。
“我们希望居民能成为社区生活空间的主人,社区的每一处都是生活的组成部分。”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因此所有的共同体的设计和建设,都是以居民特点和需求为导向的。”
据了解,滨江的社区美好生活共同体,都以“党群公共服务”“居民活动”“邻里之家”“居民议事”4个功能区为基础,在此基础上,结合各社区特点设置多个特色服务功能区,形成“4+N”基本格局,集政务、生活、养老、托幼、文化、体育、自治等服务为一体,为居民提供最贴近生活的服务。
要发挥共同体“生活”的作用,如何让居民走进来“零距离接触”,至关重要。为此,滨江还打造了“邻聚里(HOME+)”的品牌,即“邻里守望一家亲,和谐睦邻零距离”之意。
走进滨江的美好生活共同体,映入眼帘的不是社区受理业务的高台,而是仿佛走进了图书馆、咖啡厅,柔软宽大的沙发,现代感十足的装修,窗明几净,暖光融融。而社工的办公区域则“挤”在最角落,公共区域只设置一个“一滨办”服务区。
“过去,居民没事情几乎不会来社区。”滨文社区党总支书记蔡华玲说,有了共同体以后,这里仿佛是居民在社区的第二个“家”。
家住在滨文苑的汪阿姨小孙女正在上幼儿园中班,她几乎每天来接孩子放学,她说“以前也不好意思走进社区,接孩子从幼儿园放学就得在门口挨会儿冻。”现在,每天下午4点不到,汪阿姨就会和同是接孩子放学的爷爷奶奶们一起聚拢在共同体的沙发区,一边吹着暖暖的空调,喝杯热茶,闲话家常,一边等着孩子放学。
美好生活 感受从管理到服务的嬗变
“美好生活共同体建成以后,不仅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活动和休闲场地,更是把众多优质资源链接到社区,服务重心下移,踏出了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坚实一步。”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
从美好生活共同体开放以来,社区的人流量明显增加了。比如,滨和社区美好生活共同体日均开展活动3场,每天吸引青年人参与活动50余人次,比启用前提升340%;滨文社区健身区每天接待约60人次,儿童区约50人次;闻涛社区每日接待量达80人次,每周三固定书法班,参与人数最高达20人次……越来越多的居民走进社区,也带来了滨江的专职社区工作者对社区治理观念的转变升级。
“美好生活共同体的建设是从群众中来的,所以服务也是到群众中去,社区和居民,不能有隔阂。”滨和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王晓芳说。滨和社区是我区首个美好生活共同体,也是我区第一个青年人才社区。“要想尽办法满足青年人才的需求,服务为主,管理为辅。”
在这样的氛围下,越来越多的居民也参与到了社区共同管理、议事的队伍中来。比如滨和社区的年轻人们,成立了社团联合会,联系起了22个社团,逐步开启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居民自治模式。
社区美好生活共同体下一步怎么走?
目前,滨江共有6家美好生活共同体正在兴建中,将很快与滨江居民见面。同时,滨江也有了新的目标和展望。在社区治理的蓝图上,未来,滨江将在充分考虑人群密度、服务半径、社区用房条件等因素基础上,推动全域覆盖,让“美好生活”走到每个居民的“家门口”。
美好生活所蕴含的“美”与“好”其实是个体与社会两者价值的统一,“美”的生活是人的精神、文化体验,而“好”的生活则是社会的向善、和谐的人际关系。在美的环境中,塑造美的心灵;在好的生活中,追求大同的理想。人民追求美好生活是永远的进行时,滨江的社区美好生活共同体,是滨江构建民生福祉大生态中的关键一环,也是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滨江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