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两年努力,日前,由星星充电独立自主研发的“B型剩余电流传感器”成功下线并开始量产。该产品的成功研制,标志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家用充电桩一项“卡脖子”技术难题得以攻克。
在星星充电实验室内,万帮能源、星星充电副董事长郑隽一向记者展示了“B型剩余电流传感器”样品:一个半圆形、仅半个手掌大的黑色小匣子,看起来毫不起眼。“别看这一只小小的‘剩余电流传感器’,身上‘藏着’5项发明专利。以前从欧洲进口一只‘剩余电流传感器’需要200欧元,价格甚至超过一台完整充电桩。如今,我们通过自主研发,成本降低了80%。”郑隽一介绍。
据了解,“剩余电流传感器”是新能源家用充电桩内的关键安全部件,主要用于实时监测充电线路上的交流、平滑直流、脉动直流、多频复合波等不同的剩余电流。由于受充电桩大小限制,将“剩余电流传感器”做得更轻便是一项关键技术。“目前,星星充电研发的‘B型剩余电流传感器’整机仅重18克,属业内最轻。”郑隽一说。
“除了业内最轻,我们的‘B型剩余电流传感器’灵敏度达0.2mA(毫安),与国外产品属于同一等级,完全实现了国产替代。”郑隽一介绍,一只精度较高的“剩余电流传感器”不仅能提升新能源汽车充电过程中的可靠性和运营能力,也有利于实现与各领域控制主板的完美集成。
星星充电于2014年9月在武进国家高新区成立,经过6年发展,已成为国内罕见持续实现盈利、以充电设施为基础业务的数字能源企业。目前,星星充电形成了“硬件+软件+服务”的业务模型,并在移动能源领域率先提出了“云管端”的业务形态。
围绕电力电子、能源微网和边缘计算等高端领域,近年来,星星充电持续大规模投入,牵头成立了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并与CQC和TüV莱茵合资建设全球领先的实验室,在大功率充电技术、关键器件、智能运维、能源管理、大数据分析等方面优势显著。公司积极参与各类充电标准的起草,并作为中方代表参与IEC国际标准起草,是国家标准委员会指定的国内大功率充电两家牵头单位之一。
“下一步,我们将瞄准未来交通电动化,面向电动车主多场景需求打造数字化能源网络,通过基于V2X的能源生产、存储、传输、管理、交易平台技术,建设成为全国乃至全球领先的移动能源网。”郑隽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