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浦新村街道彭五居民区建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以中老年居民为主。近年来,居民区相继完成旧房成套改造工程和“美丽家园”建设,居民们的居住环境焕然一新。
小区“硬”环境上去,如何让“软”环境也水涨船高,成为街道、居民区重点关注的“焦点”。彭五居民区大胆探索实施自治、共治、德治、法治“四治融合”社区治理工作法,打造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居民法治意识不断提高,民主法治社区建设成效显著。
共商共治 居民成为社区治理“参与者” 彭五小区通过挖掘、培养社区人才资源,组建“朋吾汇”(谐音“彭五”)自治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来自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社会组织、驻区单位、共建单位,居民的各方代表都为解决小区事务、推进社区建设和治理等积极“发声”。
彭五居民区是上海最老的工人新村之一,车位配比严重失衡。为了缓解小区“停车难”,居委会组织开展了专题调研,并得出结论:社会车辆和探亲车辆多,是导致小区“停车难”的主要原因。为此,居委会提出了“通过提高临时停放车辆收费标准,实现减少外来社会车辆停放数量”的方案。方案提出后,居委会还组织召开专题研讨会,邀请物业、业委会、社会组织、社区单位、社区法律顾问、居民为社区停车管理建言献策。
从提出方案、接受各方质询、根据各方建议进行科学修改,到最终达成共识,成功制定并实施彭五居民区停车管理规范,明确收费标准和相关车辆管理要求,这不只是解决了居民的停车难题,更是成功引导居民从社区治理的“旁观者”变成“参与者”。
“三会一代理”制度让“美丽家园”建设中的难题难点得到有效协商和解决;居民大会讨论、制定的《居民公约》,使得小区居民行为有了“准则”;《自治平台章程》将平台建设管理与自治项目运作相结合,建立起违章处理、小区巡查的自主发现联合处置的工作机制……这些立足居民区治理实际,且行之有效的管理治理,都源自彭五小区自主建立制度管理平台。
为了解决居民理解法律文本存在困难的问题,彭五居民区依托街道职能部门、社区法律顾问、社区“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心理咨询师、人民调解员、社区党员干部等多方专业力量,听取居民代表、业委会、五大委员会及顾问监督团意见,探索制定《朋吾汇手册》,将文本上法律法规“转码”成群众喜闻乐见、便于接受的表达形式,提升社区居民的学法热情。 经过详细调研和审慎研讨,彭五居民区还根据辖区居民生活习惯特点、居民区常见安全隐患和常见矛盾纠纷类型,制定了《彭五居民区文明公约》《彭五垃圾分类公约》《彭五文明养犬公约》《彭五车辆管理公约》和《彭五消防安全管理公约》,并配套《彭五居民区积分兑换实施方案》,让专业法律知识“活起来”,促进法治与自治、共治、德治有机融合。 此外,彭五小区还建立起社区服务平台,由居民区党总支成员、居委会干部、业委会成员、物业工作人员、社区民警、在职党员、志愿者组成的联勤队伍,每天风雨无阻地巡查小区设施、设备,及时发现各类矛盾,排除不安定因素。志愿者服务团队还积极带头倡导和宣传小区建设,劝说居民拆除违章、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小区文明养宠等,弘扬小区正能量。 融法于景 法治宣传延伸到“家门口” 2020年,彭五居民区被命名为上海市“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重点培育单位,并被推荐参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彭浦新村街道以彭五居民区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这项重点工作为契机,设计并打造了法治楼道、法治花园、法治文化墙、法治学苑、法治步道“五位一体”的社区法治文化微景观。 “法治楼组”突破基层法治宣传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墙体绘画的形式,讲述了《民法典》在人生四大阶段中的指导作用,与街道现有的法治文化长廊、社区法治文化墙、法治花园、法治学苑、法治步道等载体一起,构建起三级宣传网络,让社区法治宣传触角不断地向居民“家门口”延伸。 “法治花园”融法于景,采用石雕工艺展现了《民法典》。对于人生之初、成年之后、成家置业、养老继承等人生四个重要阶段可能遇到的50个常见法律问题的法律解答,方便居民通过身边的案例来了解、掌握法律,提高法律意识。 “法治文化墙”借助法律条文、法治格言、居民心声、民法典章节等区域设计,让枯燥的法律知识变得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实现了从单一的灌输式宣传教育方式向贴近群众、具有区域性法治文化特色的方式转变。 “法治学苑”是一处新开辟的社区普法宣传阵地。学苑内设有微型法治图书馆,并制定和实施《彭五居民区法治学苑法律服务安排》和《彭五居民区法治学苑图书借阅管理办法》,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学习日、法治读书日、法律咨询日、法律小讲堂、法律书籍借阅等多样化的法律服务,在寓法于教中不断增强居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 “法治步道”全面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十论及相关的法治格言,在一步一景的潜移默化中,提升居民的法律素养和法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