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普陀区树立并深化“大民生”观,在全市“9+1”社会救助体系总体框架下,推进社区“救急难”工作,积极响应市民政局设立“暖心”专项基金试点,针对社区群众遭遇的突发性、急迫性、临时性“急难愁”问题,给予应急性、过渡性专项基金资助。
12月5日下午,普陀区组织开展普陀区社区基金会“暖心专项基金”设立启动大会。大会上,10个街镇社区基金会全覆盖设立社区“暖心专项基金”,引导本区域具有影响力的慈善组织、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力量,参与到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中,打好对困难群众帮扶的“组合拳”。
“暖心专项金”助力“三个救助圈层”:不符合兜底保障政策,怎么办?不是户籍地困难群众,怎么办?突发大病、火灾情况,怎么办?
细心的居民朋友们可能发现了,近期普陀区长风新村街道在近铁城市广场设立了近铁楼宇暖心基金。该基金为有需要的楼宇员工和蓝骑士小哥提供助学、助医、助困金,并奖励公益热心、见义勇为等楼宇里的好人好事,在“竖起来的社区”里,给户籍不在人在上海的“打工仔”们送上最直接的温暖。而这,正是普陀区近年积极构建广覆盖、有梯度、相衔接的现代社会救助体系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普陀区进一步在“确立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为基础,支出型贫困家庭生活救助、受灾人员救助和临时救助为补充,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等专项救助相配套,社会力量充分参与的”社会救助 “9+1”制度体系基础上,通过在社区基金会开展设立社区“暖心”专项基金,将区域内具有影响力的慈善组织、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力量,纳入到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中,充分发挥出社会救助最后一道安全网的保障作用。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当前,社会保障体系划分了三个救助圈层。低保对象和特困人员最核心的内圈;向外一圈,是低收入家庭和支出型贫困家庭;最外圈层是社会公民,他们因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等,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时候,给予急难社会救助。
“人吃五谷杂粮,谁能没有三病六灾。遇到有些意外事故、突发灾难,还有些创业失败者,很可能基本生活陷入困境,政府兜底政策进不了,也应给予急难社会救助,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据普陀区民政局局长、党组书记刘义海介绍,目前普陀区的10个街镇、10家社区基金会均已完成30万元“暖心专项基金”的善款筹集,为民生兜底保障的双保险做好了准备。
普陀区社区基金会“暖心专项金”设立全覆盖,源于市民政局年初试点探索,成于普陀社会组织殷实肥沃的发展土壤。
2002年5月,普陀区在全市率先成立区民间组织服务中心,2003年实现了全区街镇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的全覆盖;2015年,成立了全市第一个乡镇类社区基金会——桃浦镇社区基金会,到2015年底,在全区率先实现街镇社区基金会的全覆盖。通过打造“一街一品牌、一镇一特色”,引导社会多方主体跨界融合,聚焦社区急难愁盼,谋求社区公共福利和效益最大化,全区10个街道、镇基金会共接受社会捐赠3071.36万元,资助开展项目815个,项目金额10275.10万元。体现了“民生优先”的重要价值取向。
在普陀区召开社区基金会“暖心专项金”设立启动大会上,上海市华侨事业发展基金会50万元捐赠普陀区各街镇社区基金会、上海海中环人寿堂养老投资有限公司20万元捐赠上海长风社区基金会、上海波克公益基金会10万元捐赠上海长征镇社区基金会、桃浦镇社区各方爱心人士49万元捐赠上海桃浦镇社区基金会等社会组织代表、企业代表做了定向捐赠。多方帮助、资源汇集,成为“暖心专项金”最强大的后援团。
区委副书记、区长姜冬冬10个街镇社区基金会“暖心”专项基金会的设立表示高度赞许,并表示:此举将进一步增强社会救助力量,完善充实民生兜抵保障体系,增加双保险,为底线民生、基本民生、质量民生保障提供新活力、新途径、新方式!
华侨基金会还与普陀区社区基金会签订“暖心专项基金”线上筹款战略合作备忘录,齐心助力社区公益慈善。市、区领导对社会各界的付出表示感谢,并共同启动普陀区社区基金会“暖心专项基金”全覆盖仪式。
“暖心专项金”设立原则:坚持因地制宜,需求导向;坚持“政” “社”分开,“社”为“政”补;坚持雪中送炭,聚焦“救急难”;坚持规范运作,公开透明。针对社区群众遭遇突发性、急迫性、临时性的急难愁问题,给予应急性、过渡性的专项基金资助。一次性资助一般在5000元以内。各街镇实际情况出台“暖心”专项基金管理办法,明确救助对象、资助标准、申请及审批具体流程、资金发放及公示流程等,确保资金使用规范、使用到位。
救助理念从被动转向主动:普陀区民政局局长、党组书记刘义海表示,在建立主动发现机制方面,过去社会救助实行“依申请救助”,遇到困难了,向相关部门提出申请,相关部门经过调查核实以后,符合条件就给予社会救助。但是在实践中发现,有些群众有的受自身能力所限,有的是不了解相关帮扶政策,想不到或者无力去主动求助,这部分是不声不响的困难群众,“依申请救助”这个政策可能会把他们漏掉。因此,普陀区在市民政局指导下,在全市“一网统管”大背景下,打造救助信息平台,整合全区联动救助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信息数据,互相开放,加强比对,完善社会救助资源库,强化社会救助资源共享,使被动发现为主动回应转变。同时,普陀区还将大力推动社区干部“四百”走访力度,以主动发现为切入口,推动社会救助理念从被动救助向主动救助转变,困难群众没有来求助,也要及时发现、及时介入、及时救助。
“人靠谱(普) 事办妥(陀)”。企业发展、社会发展、民生发展同促进。普陀区将以“暖心”基金会全覆盖为抓手,持续探索“1+N”多元化社会救助模式,完善困难群众的发现和响应机制,通过“社区发布需求——政府衔接审核——基金会精准对接”,使社会上分散的救助资源与社区的实际需求合理匹配、精准帮扶,推动救助保障网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确保“不遗漏、不重复”。暖心专项基金化身暖心行动,秉持普陀人“四到”换“四心”的服务精神,守住底线民生、保障基本民生、提升质量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