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海域和滩涂总面积约2.9万平方公里,有海洋生物172科、414种,其中海洋鱼类220种。刺参、皱纹盘鲍及栉孔扇贝的资源量占辽宁省的97.6%。周边海域形成了我国北方著名的渤海辽东湾和黄海北部海洋岛两大渔场。可以说,海洋是大连的城市底色、特色。
近年来,为促进现代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大连市坚持以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质增效、绿色发展为目标,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品牌提升,防控发展风险,全力推进现代海洋牧场建设,积极推动渔业从“猎捕型”向“农牧型”转变,走“产地优美、产品优质、产出高效、产业优化”的绿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道路,推动渔业全面升级。统计表明,大连市渔业经济年产值已达733亿元,其中渔业产值350亿元,水产品总产量达到221万吨,海洋渔业稳步发展,“管海”“护海”能力不断提升,“用海”“耕海”更加科学生态、集约节约。
“蓝色粮仓”初具规模
为加快养殖方式转变,大连市建立健康养殖示范场78家,面积665万亩,占全市养殖总面积的85%以上,已建成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4家,省级水产原良种场24家,通过国家认定新品种6个;底播增养殖等生态型养殖方式发展平稳,底播增殖面积36万公顷;传统网箱更新改造步伐加快,新型深水网箱养殖规模达到13.3万立方米;工厂化养殖初具规模,养殖面积达到15.57万立方米。目前,大连市初步形成了以长海县为先导,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为重点的现代海洋牧场新格局,全市海洋牧场面积达500万亩,共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17处,市级海洋牧场4处。“蓝色粮仓”初具规模。
今年大连市增殖放流苗种超过30亿尾
大连市坚持生态优先原则,渔业环境得到修复,加大海洋牧场增殖放流力度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大连增殖放流工作从1984年开始实施,到现在已初步形成了两虾一蟹为主导品种的增殖放流格局。“十三五”期间,大连市增殖放流工作持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累计放流苗种119.02亿余尾,投入苗种资金1.6亿元,增加水产品产量1.3万余吨,增加捕捞渔民收入近16.21亿元,直接投入产出比达1颐10以上。2020年,大连市增殖放流中国对虾30亿尾、三疣梭子蟹7000万尾、褐牙鲆1240万尾、许氏平鲉200万尾,总计30.844亿尾,投入苗种资金4400万元。渔民普遍反映,牙鲆鱼、中国对虾、梭子蟹等渔获物逐年增加,说明通过增殖放流,增加了近岸海域优质渔业种群生物量,水域生态群落结构和环境得到有效恢复,中国对虾等传统经济品种资源枯竭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同时,大连市强化海洋牧场种质资源保护、保存及育种体系建设,完善扩繁推广体系,构建遗传育种中心、水产原良种场、大型水产种业企业等为主体的现代水产种业体系,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水产品种。
大连市近海捕捞减船转产工作持续推进。远洋渔船更新改造力度不断加大,中大型渔船所占比重明显增大,整体装备水平显著提高;对外合作领域拓展,跨越一二三产业的远洋渔业生产完整链条已初现雏形。
树立大连蓝色名片
近年来,大连市进一步完善现代海洋牧场管理体系,建立现代海洋牧场建设协调机制,加强海洋牧场规划、建设和管理相关部门协调,强化行政主管部门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职能,在决策、执法、监督、落实等环节,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
同时,大连市加强海洋牧场建设项目管理,继续向国家推荐大连市示范区项目,争取更多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项目落户大连,同时加快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长效投入机制,鼓励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海洋牧场的建设;对现有在建项目建设,按规定要求尽快组织方案审批、阶段验收、拨付财政扶持资金,高标准、高质量完成项目建设;不断提升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效应,带动市级海洋牧场建设,保持大连市海洋牧场领先优势,树立大连蓝色名片。
大连市海岸线长达2211公里,执法工作的成效将直接关系大连市海洋生态安全、渔民和涉海涉渔企业权益维护、海洋与渔业事业健康有序发展以及涉海涉渔社会和谐稳定。11月16日,新组建的大连市海洋与渔业综合行政执法队在棉花岛综合执法码头揭牌。大连市海洋与渔业综合行政执法队负责人表示,将依法统一行使渔业渔政、海域使用监察、海洋及海岛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等领域行政处罚以及与行政处罚相关的行政检查、行政强制等职能,开展海洋与渔业综合执法体制创新实践,有力整合执法资源,强化执法力量配备,推进海上执法力量相对集中统筹管理,全面提升大连市海洋与渔业执法效能。
新旧动能加速转换
在建设现代海洋牧场过程中,大连市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实现新旧动能加速转换。创新监测技术与手段,加快海洋牧场监测平台的投入使用,及时对海洋牧场生态环境、资源状况进行跟踪监测,实现海洋牧场监测可视化、信息化和智能化,为后续管理、开发利用和继续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吸纳更多的科研工作者参与海洋牧场建设,在规划建设、技术标准、效果评估、管理制度、扶持政策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撑和服务,科学指导海洋牧场建设;搭建各类成果转化平台,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高产学研相结合水平,引进借鉴国外海洋牧场建设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提升海洋牧场建设的科技含量和产业化水平。
大连市加强政产学研结合,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的科技支撑力量和专业化团队优势,推广“海水池塘优势品种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海水网箱生态育苗技术”“刺参底播增殖技术”等多项技术;建设了一批科技示范基地,基本覆盖了全市水产养殖区域,为先进养殖技术的推广普及奠定了基础。
2018年,全国渔业行业首个国家渔业标准化区域服务与推广平台落户大连市,为该市水产养殖创新成果转化搭建了平台。
耕海牧渔乐在其中
在多年发展过程中,大连市实践证明,延长海洋牧场产业链条,拓展海洋牧场多种功能,实现一二三产业不断融合,被证明是现代海洋牧场产业体系建设中一条有效的途径。
对此,大连市充分发掘海洋牧场自然禀赋和资源优势,引导其自主融合储运、休闲等渔业二产、三产,延伸纵向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充分利用和发挥大连市渔业资源和产业优势,延长产业链条,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建设一批高起点、高规格的集水产品养殖、加工、流通、休闲于一体的龙头示范经营业态,积极推进渔业与旅游、教育、文化等产业横向融合,将海洋牧场建设与地方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引导和培育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渔业特色小镇。
大连市以弘扬传承渔家文化为主题,引导海洋牧场人工鱼礁项目利用渔业文化、节庆、会展和赛事活动,打造特色化旅游品牌,为消费者提供游钓、潜水观光等系列活动,创造更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全市共建国家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11个,省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21个;深挖传统渔村文化内涵,结合水产养殖产业特点,举办“钓鱼节”“海参节”“河豚鱼节”“渔人节”等节庆活动,有效促进了水产养殖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为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开辟了良好的途径。
有效保障渔民利益
“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这句俗语形象地比喻农业生产活动中面临的不可预知性风险。尤其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冷冻水产品进口流通受阻,国内水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系统性变化。对此,大连市积极研究对策,保障渔业养殖户利益得到有效保障。
自2015年开始,大连市采取市级统筹、县级核算等模式,开展渔业养殖保险工作,鼓励发展多形式、多险种的渔业保险,不断扩大渔业政策性保险试点范围,研究推出海洋养殖抗巨灾保险品种,通过保险杠杆来降低自然灾害对海洋养殖业带来的损失。同时,加强水生动物疫病防治体系建设,提高重大水生动物疫病监测力度。加快完善渔业防灾减灾机制,加强生物病害、海洋减灾、赤潮等预警预报,努力构建损害评估及赔偿等科学管理机制。
目前,大连市政策性水产养殖保险已将藻类养殖、海珍品养殖、网箱鱼养殖、工厂化鱼养殖等全部纳入保险范围,并列入地方财政保费补贴范围,最高保费补贴达50%。截至2019年,全市累计投入保险补助资金3600多万元,海水养殖政策性保险保额8.9亿元,赔付渔民直接经济损失1.77亿元,渔民利益得到有效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