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仇保兴曾说过,我国建筑的平均寿命只能维持25—30年。“我们通过统计发现,‘十一五’‘十二五’期间我国拆除的建筑中,85%以上不是质量因素,而是设计决策的原因。一个房子建成不到30年甚至过几年就拆除,其原因之一就是不好用了。” 在11月16日举行的清华同衡廿年冠礼暨第八届清华同衡学术周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庄惟敏感慨。
“长久以来,我们一直在讲绿色建筑,但是很多建筑师做的是建成以后去’刷绿‘。” 庄惟敏认为,无论是大量短命拆除的建筑,还是定位失当夸张的建筑,还是能效持续低下的建筑,归根到底是没有科学的设计决策所致。
“我希望能从城市建设以及建筑设计本身引发反思。建筑是否好看,关键是美学问题,但我们尚未开始解决美学问题,就已经失守底线,因为很多项目本身不具备科学决策的要素。”庄惟敏在本届学术周的巅峰讲坛上介绍,建筑学科也有很多基础研究,包括建筑科学的决策方法、建筑的模糊评判以及使用后建立数据库的问题等。
他认为,应该建立基于前策划和后评估的建筑设计决策体系,构建全生命周期的闭环流程。其实,这类实践并不鲜见,“二战”后西方有些城市快速兴建过程中就是通过前策划、后评估的方式实现对一个项目的精准把控;通过短、中、长三个价值的起点,来做使用后评估的分析;同时,除了建筑完善,还对业主投资效益以及行业标准加以反馈修正。
“当然国外的东西不能完全照搬过来,我们要确定自己的建筑策划原则。”庄惟敏说,应在我国建设立项和建筑设计之间设立“建筑策划”环节,和建筑设计、使用后评估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方法,并在实践基础上去建造、印证,通过使用后评估加以论证反馈,研发相应的决策平台,同时建立国家标准和模板。通过问题的建立,数据分析、决策技术、设计验证、评估反馈来实现建筑设计的全链可控、动态修正、精准预测和风险评价。
庄惟敏坦承,传统的建筑设计方法虽也有相关考虑,但多半用在规划设计层面上,并且仍存在风险。他的团队通过对1700多个样本案例分析发现,某些官员、开发商靠主观意志“拍脑袋”制定的任务书带来了巨大的风险。“这就是上述说的建筑只有30年寿命,并非质量有问题,而是一开始’出题‘就出错了。”
清华大学相关研究团队近期就方舱医院做了重点研究。方舱医院建设取得很大成功,但并没有标准,所以方舱医院的使用后评估和数据的积累、数据库的建立就变成重中之重。“哪些场所可以借鉴成方舱医院,方舱医院的技术标准、使用性能到底是什么,这些问题需要研究分析,我们通过短期、中期、长期的反馈,建立起一套相对完整的方舱医院后评估技术。”
“城市建筑领域中,前策划后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我们能够踩在前人的肩膀上走一步,即能够积累以前的数据建立数据库,通过后评估的方式来看看我们前期到底有些什么问题?不要30年标准不变,30年规范还不变,几十年都犯同样一个错误,我想这样付出的成本和代价就太高了。” 庄惟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