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七五”普法宣传工作通过省级测评,圆满完成。11月17日从市司法局获悉,我市普法宣传工作突出重点、培植文化、壮大力量、注重实践,实际效果明显,在省级考核中连续五年稳居全省第一。
“七五”普法宣传工作与“十三五”规划在实施时间上完全吻合,普法宣传工作为我市“十三五”规划实施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突出重点普法,是一大特色。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我市在全省率先启动“防控疫情、法治同行”专项法治宣传活动,在复工复产伊始启动“百家律所千名律师进万企”活动;加强宪法宣传,在全省率先实现下辖各区县(市)宪法主题公园(场馆)全覆盖;针对国家工作人员“关键少数”和青少年“最大希望”,每年组织领导干部依法治国专题培训班、实施公务员“学法用法三年轮训行动计划”,为全市所有中小学校配备法治副校长和法治辅导员。
培植法治文化,是一大亮点。全市建成县、镇、村三级法治文化示范阵地676个,数量居全省之冠,并创建特色法治文化场馆42家。特色法治文化场馆项目被评为全省法治宣传教育优秀项目。同时,创新思维,把法治元素融入戏曲、微电影等文化艺术,借船出海,来到群众身边。如北仑的普法情景剧《骗我没商量》,走进老年公寓演出,提高了老年群体对劣质保健品骗局的警惕性。
构建社会大普法格局,壮大社会普法志愿力量,是一大优势。据统计,目前全市有社会普法工作室85家、普法志愿者队伍156支、普法志愿者7300余人。社会普法志愿力量在基层普法宣传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奉化区岳林街道新民社区由4位80多岁老人支撑起的普法工作室,自设立以来已接受法律咨询近2000人次,代写法律文书200余份,群众赞不绝口。我市部分社会普法志愿者还入选历届“市十大法治人物”。
注重普治并举,是一大创新。在宁波,法治乡村建设,始终与乡村普法宣传工作相伴相生,互相促进。现在风行全国的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就是宁波首创。有了民主法治示范村这个平台,宁波法治乡村建设的脚步就停不下来了,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农村法律“家庭医生”制度、“村民说事”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36条”……一些由宁波创造的制度持续走向全国。来自市司法局的数据显示:我市培育的全国、省、市“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已分别达到22个、306个、964个。